最近,《市场报》记者了报道:在即将到来的半个月内,北京各大高校将陆续开始新生报到工作。送子亲友团的强劲需求使得高校周边的宾馆、招待所一时间被预订一空,连周边区域的短租房也开始火爆起来。
我想,这也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注解: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迈进高等教育的大门,然而作为成年人的大学新生入学尚不能自理,校园中再包办几年,别指望他们具有业务经验或社会经验,就连生活经验恐怕都没有机会去积累了。那么,当走出校门时能够指望他们自立吗?
中国父母可怜的保姆式的教育什么时候“断奶”?
对于有用于社会的人才来讲,良好的教育基础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风雨中摔打磨练。如果父母亲心疼孩子摔跤而始终抱着他成长,那这个孩子就永远不会走路;如果一个学习优秀的、已经不是孩子的“孩子”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表现出不适应乃至恐惧或厌倦的倾向,那正是父母的“爱心”害了他啊!
从某种角度看,现在这批青年学生的发展极不均衡:优势非常突出,而社会常识却是明显弱项,自我生存能力很差。如果生存能力出现严重失缺,那怎么谈发展问题呢?很明显,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才有机会解决发展问题。而恰恰在这个年龄段上,正是一个人开始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让大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而且在社会风雨中学习,有利于他们均衡的成长。
如果我们拿同龄的农村青年与大学生青年放在就业平台上比较,应该可以看出大学生相对弱在哪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希望他们能够园一个家族的梦!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除非他没有成熟,而且每一个梦都只有靠自己才能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