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作者:卅畫生 来源:知乎
什么是供销社?在80年代前,供销社完全垄断了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所以对于70年代即以前生的人来说,人民供销社是遥远的记忆,对部分80后和90后来说,供销社一词已经成了历史,供销社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
1950年7月,国内设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管理全国的合作事业。1954年第一届社员大会改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从上到下的供销合作社系统自此形成,现在基本以此作为其正式成立的时间点。
在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供销总社经历了组织体制上与商业部的两分两合,所有制上时而集体,时而全民。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逐渐取消商品统购统销政策,计划和票证逐渐退出经济领域,供销社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开始逐渐下降,影响力开始缩小,而供销社真正的衰败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此时国内开始了化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取消了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交易。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规定棉花的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至此,供销社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核心农资的专营权。所以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更加暴露。1997年至2003年,供销社销售量下降40%。1992年至1999年,累计亏损近450亿元,系统各种负债接近1400亿元。在这期间,供销社580万职工,下岗和内退的接近一半,经营网点减少过半,尤其是1999年的古股金风波被社员挤兑之后,基层供销社迅速开始瓦解。
什么是股金风波呢?简单说就是用农民的钱,没有为农民办事。
1983年体改以后,按照中央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要求,供销社开始积极扩大社员的股金比重,社员股金的数量也逐步增加。从1992年开始,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5号文件发布后,进一步加大了西改社员股金的力度。此时全国供销社的社员股金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对公交事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很多基层社没有很好的执行股金吸收管理的规定,违规操作且存在大量的账外运行,从而造成大量资金难以收回。退股资金储备不足。
因此从1997年时,各地供销社先后出现挤兑情况后逐步蔓延至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的社员挤兑风波,社会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最终导致许多腺体和基层的供销社破产解散,形成许多纸质挂牌的柯供销社,供销社的声誉和生存受到极大影响。
2002年供销社提出了市场化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是供销社和下属企业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负盈亏,并引入社会资本。当时的一些口号和国企改革非常类似,例如供销社要从管资产到管资本,当时的产权多元化也等同于此后的混合所有制。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放开了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可以自主进行购销交易,但是化肥流通领域依然有行政管制,因此在当时社会资本要进入有利可图的化肥流通领域和供销社合作是最好的办法。
2002年后,通过直营加盟资本联合等方式,供销社系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众多农资配送中心和农资连锁经营店,这些流通网络对于供销社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百度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