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一晃50年,返回老点参观
昨天,2016年10月25日,六所老科协组织会员返回老点参观。
1966年10月底,我从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现在的旅游景点原子城)来到四川梓潼和江油交界的一条山沟,我们叫它南沟,当然还有北沟,在那里艰苦奋斗,搞三线建设,生活了24年,1990年8月搬迁到绵阳科学城,一晃又过了26年,加起来整整50年,真是光阴似箭。
昨天返回老点,又一次看到过去居住的干打垒简易房子,简陋的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回忆当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走过的每一条小路,倍感亲切,也思绪万千。有一句话,叫祖国不会忘记,那意思是说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我们这些在艰苦年代、艰苦环境里为祖国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人。反正我自己没有忘记,怎么也不可能忘记。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山沟里,生活极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给父母写一封信没有半个月寄不到家乡,因为保密所需,邮箱一律是成都某某信箱,往返一封信得一个月,电话只有内部工作电话,不能与外部接通,出差到北京或回老家探亲,路上可能要走4到5天,离六所最近的火车站叫小溪坝,每天只有2趟慢车,要想坐直快或特快要到绵阳或马角坝转车,经常返回到小溪坝时,每天一趟的带棚解放牌卡车(从小溪坝开到梓潼院机关路过南沟的班车)已经开走,只好步行15公里回家。生活的艰苦更不用说,烧过劈柴,焦炭,蜂窝煤,买菜骑自行车要走6公里,蔬菜品种极其单调,农民根本不会种菜,米面、油、肉都是凭证供应,也要自己用自行车拖回来。文化生活更是单调,除了每周看一次野外露天电影,家里也就一台收音机,后来有了电视,先在广场上看公家的,再后来自己买了个14吋小电视,图像也不清楚,总是雪花飘飞,经常要爬上房顶去转动室外天线。家里没有厕所,都是室外公共厕所,蚊子、小咬多得要命,解手成了大难题。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读书的学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自己的子弟学校,教学质量根本无从谈起,孩子毕业了也考不上大学。哎,不说了,一言难尽。
看看老点的照片吧!

这是北沟居民点,现在是江油市河口镇文化广场,镇政府宣传河口镇光荣历史,把老院长邓稼先搬上墙

这是河口镇警务室

原来的单职工宿舍楼

河口镇文化广场

退休老同事前来参观

走进南沟,这条小路已经经过农民改建加宽,原来很窄,但是我们走了24年

新建的南沟村卫生站

一个小堰塘还在

南沟一条街和简易楼房,白色瓷砖是后来农民自己改建贴上去的

老驴友一家住在12号楼一楼第一间

这样一栋小楼,原来我们住12家,楼上楼下各6家,房间面积很小,后来卖给农民只住2家,要1.5万元卖给农民

南沟村服务站
过去是我们的百货大楼 (小卖部)

去看看自己住过的房子

这一家改造成小别墅了

过去的简陋生产车间

简易的实验室

南沟03车间职工食堂

简陋的车间厂房还在

农民在原来工号土地上自己建造的楼房

过去的篮球场,也是放露天电影的地方,在这里经历过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当时正在看电影

南沟第二条街

老驴友在居住过的12号楼留个影

12号楼

10号楼无人居住,这是本来的面目

荒芜的10号楼

只有对面的青山依旧

六所人的母亲河
潼江

夏天可以游泳的潼江

潼江是绵阳涪江的支流

潼江风光
青山绿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