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武昌黄鹤楼
1965年第一次到武汉,那时还没有黄鹤楼。1985年9月再到武汉,黄鹤楼刚好竣工迎接游客,票价1元就可以登楼。现在我超过70岁已经免费游览了。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相传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渺。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南门

入口处

水池风光

黄鹤楼公园小景

崔颢《黄鹤楼》诗词墙壁碑刻

见到了黄鹤楼

黄鹤楼对面的21世纪大钟

21世纪钟所在小山头

在黄鹤楼上眺望

眺望武汉长江大桥 天气有雾霾看不太清晰

三楚一楼牌坊

黄鹤楼内壁画 历史湖名诗人游览黄鹤楼



林则徐诗作

陆游作《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李白诗作

白居易诗作

老驴友在黄鹤楼眺望

黄鹤楼前的黄鹤 雕塑

揽虹亭

瞰川亭

远看黄鹤楼

大白塔 黄鹤楼北门内

三楚一楼牌坊

黄鹤楼开始大维修,一层已经用安全网围起

老驴友在武汉黄鹤楼

用鲜花挡住绿色围栏

21世纪大钟

黄鹤楼东门入口

东门牌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