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临海城隍庙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台州的城隍神为屈坦,屈坦又作屈惠坦,是三国孙吴时屈晃的儿子。屈晃本汝南(今河南境内)人,仕于吴,孙权时官至尚书仆射。尚书仆射是尚书台的副职.在三国时尚书台的权位极重,旧时品位最高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则已成了空架子。由于孙权受人挑拨,对太子孙和起了疑心,不但将其幽禁起来,还有废立之意。对此,屈晃以为,废立太子会影响三国鼎立的局面,削弱孙吴自己,也不利于朝政,便率朝士将吏拼死极谏,且屡谏不止,弄得孙权怒起,将其殿杖一百,斥还田里。大概从这时起,屈晃就来到台州寓居,但没有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后来孙和的儿子孙皓继位,他深感屈氏“志匡社稷,忠谏亡身”之德.遂封屈晃之子屈绪为东阳亭侯,屈干恭为立义都尉,屈绪后来也一直做到了尚书仆射。而屈坦因远离朝廷,无意仕途,和母亲一起在乡里行些善事,渐有传说在民间流开,说屈坦的母亲梦与神遇,生下屈坦,能兴风雨。城隍山后有小石桥,为屈坦母子化龙处。
屈坦被祀为城隍神以后,据说十分的忠于职守,凡遇台州境内水旱之灾,官民“祷祈多验”。故而到了五代吴越王时,已被累封至兴圣永安王。北宋初撤去封号,改和年间(111l—1118)因久逢大旱,“请雨立应”,知州范祖述上奏朝廷,赐庙额为“镇安”。南宋建炎三年(1129)复封为显佑侯。次年宋高宗赵构避金兵逃至台州,同样受到这位城隍爷的“保护巡幸”,高宗又加封为通应显佑侯。绍兴八年(1138)又加“灵惠”二字,乾道四年(1168)再加“昭贶”二字,封号全称为昭贶灵惠通应显佑侯。庆元二年(1196)改封灵济公,过了四年又加“广泽’’二字,嘉泰四年(1204)加“普应”二字,至嘉定元年(1208)进封至顺利王。嘉定十六年(1223)因知州齐硕之请,朝廷加称“显应”,号显应顺利王。

城隍庙正殿,城隍属于道教,庙内住守的是道士

大殿广场

香炉与钟楼

城隍山

城隍庙山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