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年前在青海互助县的回忆
1966年2月我由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学制五年半),被分配到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工作。3月份到西宁市报到。单位在海堰县金银滩,当时叫做国营221厂,就是现在的原子城。本来想马上可以上班了,得到的通知却是到青海农村参加四清运动。2007年8月,我到青海旅游,再次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勾起了42年前的回忆。
1966年3月28日,我参加了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四清工作队。工作队由青海省干部、解放军军官和221厂新分配来的大中专学生组成。我们在西宁德令哈路6号培训半个月。4月13日乘车到达互助县,我被分到台子公社石灰厂工作组。几天后又调到新合大队工作组。我们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每年晚上开会,揭发和批判四不清干部的问题。
新合大队向北就是南门峡,这里两山对峙,溪水清清,溪水两岸有碧绿的草滩和成片的白杨林,山坡上是浓密的灌木、松柏,无名的野花点缀其间,真是风光无限。5月2日,我到互助县城威远镇,十字街中心耸立着一座三层古式楼阁,蓝天白云映衬,衔远山绿树,青青溪水,一派高原风情。街道上,商店、医院、学校、机关等建筑整齐,穿着两袖为七彩花条民族服装的土族妇女在街上来往,同汉族兄弟一样,过着幸福的新生活。那时的威远镇街道两旁都是平房,几乎没有一座楼房。
6月26日到7月1日,我到西宁调查材料,跑遍了西宁的大街小巷。
7月5日,我又调到台子(公社)工作队工作。从7月6日到8月20日,我担任检查组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台子公社的各个大队。8月20日以后,又调到队部政法组工作。在公社食堂吃饭,总比在农民家里要好多了。本来农民家的生活都很苦,为了让工作组同志改善一下生活,每周六把大家请到公社开会,中午吃一次手抓羊肉。我现在天天在公社食堂吃饭,那当然好多了。
秋天了,青藏高原的东北门户,满山满谷装扮得五颜六色。金黄色的油菜花,绿绿的麦苗和青稞,布满了山顶和沟壑。一片片深绿色的洋芋,嫩绿色的燕麦,以及一块块土黄色的间歇地相间布列。在雨后初阳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分外好看。河川里一片片的白杨树,散布在溪水两旁,河水落差较大,水流湍急。绿色的草滩上,散布着放牧的牛羊。远处是深兰色的山脉,直连天际。晴空万里,朵朵白云。一次,乘吉普车到互助县北山松多和巴扎两公社外调,那里山高林密,溪水湍急,蓝天白云,百鸟鸣唱。牛羊满山坳,梯田一片片。那里是藏民区,人烟稀少,自然风光,无限美好。在互助县生活了8个月,感情很深,真的喜欢上了那一片土地。当时作的七律一首:
红日高照祁连山,春风吹度青海湾。
四清运动到互助,威远镇上喜讯传。
融雪流出南门峡,花儿唱彻贺尔川。
七道金边放异彩,青石岭下天地翻。
10月17日到26日,我担任台子公社领队,出席互助县第二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大会在县城举行,十分隆重。当然还参观了《互助县四清运动展览馆》。
10月30日,社教运动结束,我们回到了西宁。
这个时期,全国各地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我们在互助县农村只搞四清运动,除了在当时农村的有线广播里能听到一点文革的声音和红卫兵串联的消息以外,对文化大革命根本不了解。当时,连报纸都看不到。回到西宁才知道了什么是文化大革命。

土族人民的图腾

典型的土族人家

这类住房是有钱人家的

正房

正房中间为堂屋

正房两侧为卧室,有土炕

四合院的门楼,黄土打墙

普通人家

院中的祭坛

土炕上的火盆

土族民俗园一角

在这里留个影

土族的妇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