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献
看到我下面发表的图片,您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奉献。
今天,儿子开车带我和老伴回老点,去看看我们曾经工作和生活24年的地方。虽然那里非常偏僻和艰苦,离开了18年,总想回去看看。
在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反帝、反修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一句口号,共和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大批的工厂和科研院所从城市里搬迁到偏僻的山沟。三线建设的方针是“靠山、分散、隐蔽”,于是,我们一个研究院分散在5个县的地盘上,12个研究所分散在最远相距500公里(按当时的山区公路计算)的20多个山沟里。我所在的这个研究所占据了3个山沟,分别叫做南沟、北沟、西沟。我于1966年从青海调转到四川,就在这个南沟工作和生活了24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绵阳建设一座科学城,历时7年基本建成,我们才在1990年搬迁出了山沟。
当时的12个研究所加上院部机关,共有13个中学和20多个小学,没有教师就抽调技术人员临时代课,孩子高中毕业后能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要吗当兵,要吗上技工学校。耽误了孩子一辈子的前途。那些小山沟离最近的铁路小火车站也有30公里,远的有200公里,很多孩子连火车都没有见过。去一次绵阳比现在去北京还困难。
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叫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到后来,想献子孙也没人要了,很多孩子高中毕业后不能就业,直到现在靠打工混日子。
然而,工作在这些山沟里的人有上万名知识分子,他们是共和国的精英,包括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们在山沟里“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们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震惊世界的伟业。
现在,这些老同志都已经退休了,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奉献”。
共和国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过了南沟桥一下坡就到了南沟

我的家最后住在这座12号干打垒的简易楼里

南沟的一条小街

现在当然更荒凉一些

另一排简易楼

当时的小学和幼儿园,现在是南沟村小学

个别房子现在有农民居住

在曾经住过的房前留个影吧

楼前是个小堰塘

楼后就是山坡

回忆往昔感触颇多

这家农民把房子装饰了一下,看来也不错

当时的商店,一楼粮食、副食,二楼百货

另外一条小街,马路下面是放露天电影的地方

车间和实验室

生产车间

职工食堂

这家老乡改造了一个小院

潼江,我们的母亲河,是绵阳涪江的支流

那时潼江的水量很大,现在也快断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