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奉献

(2008-02-16 21:39:10)
标签:

去老点

忆往昔

讲奉献

杂谈

分类: 杂谈篇
 

             奉  

 

    看到我下面发表的图片,您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奉献。

    今天,儿子开车带我和老伴回老点,去看看我们曾经工作和生活24年的地方。虽然那里非常偏僻和艰苦,离开了18年,总想回去看看。

    在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反帝、反修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一句口号,共和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大批的工厂和科研院所从城市里搬迁到偏僻的山沟。三线建设的方针是“靠山、分散、隐蔽”,于是,我们一个研究院分散在5个县的地盘上,12个研究所分散在最远相距500公里(按当时的山区公路计算)的20多个山沟里。我所在的这个研究所占据了3个山沟,分别叫做南沟、北沟、西沟。我于1966年从青海调转到四川,就在这个南沟工作和生活了24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绵阳建设一座科学城,历时7年基本建成,我们才在1990年搬迁出了山沟。

    当时的12个研究所加上院部机关,共有13个中学和20多个小学,没有教师就抽调技术人员临时代课,孩子高中毕业后能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要吗当兵,要吗上技工学校。耽误了孩子一辈子的前途。那些小山沟离最近的铁路小火车站也有30公里,远的有200公里,很多孩子连火车都没有见过。去一次绵阳比现在去北京还困难。

    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叫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到后来,想献子孙也没人要了,很多孩子高中毕业后不能就业,直到现在靠打工混日子。

    然而,工作在这些山沟里的人有上万名知识分子,他们是共和国的精英,包括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们在山沟里“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们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震惊世界的伟业。

    现在,这些老同志都已经退休了,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奉献”。

    共和国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奉献

过了南沟桥一下坡就到了南沟

 

奉献

我的家最后住在这座12号干打垒的简易楼里

 

奉献

南沟的一条小街

 

奉献

现在当然更荒凉一些

 

奉献

另一排简易楼

 

奉献

当时的小学和幼儿园,现在是南沟村小学

 

奉献

个别房子现在有农民居住

 

奉献

在曾经住过的房前留个影吧

 

 奉献

楼前是个小堰塘

 

奉献

楼后就是山坡

 

奉献

回忆往昔感触颇多

 

奉献

这家农民把房子装饰了一下,看来也不错

 

奉献

当时的商店,一楼粮食、副食,二楼百货

 

奉献

另外一条小街,马路下面是放露天电影的地方

 

奉献

车间和实验室

 

奉献

生产车间

 

奉献

职工食堂

 

奉献

这家老乡改造了一个小院

 

奉献

潼江,我们的母亲河,是绵阳涪江的支流

 

奉献

那时潼江的水量很大,现在也快断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