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七曲山大庙
七曲山大庙我已经去过很多次了,2007年9月10日,又陪同三弟等5人再次游览。每次游览都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收获。
七曲山大庙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陕公路边,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大庙最初叫“亚子祠”,是为纪念晋代张亚子的。张亚子究竟是什么人?说法不一。有的说他侍母致孝,仕晋战死;有的说他为民行医,深受爱戴;也有的则把他说成是神仙一类人物。建祠以后,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开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扩建成了一座大庙,有宫殿楼阁23处。这些建筑或建于元朝,或为明清遗物。被誉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主要殿宇有百尺楼、桂香殿、天尊殿、温祖殿、风洞楼、盘陀殿、关圣殿、白特殿、启圣宫、家庆堂等建筑。还有古蜀道、古瓦口关、魏征“出家”、唐明皇“幸蜀”、李自成大战洪承畴等遗迹。
步入大庙正门,便是明代建的名为“西蜀名楼”的百尺楼。楼高3 层共100
尺。此楼当时据说堪与荆楚名楼岳阳楼和黄鹤楼媲美,后毁于火,今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建于山顶的天尊殿,更是宏伟壮观,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庙里有10尊明代铁质铸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达4.7
米,重30吨;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万斤。这些造像体态匀称,工艺精湛,为川中所少见。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造型水平。
大庙中原有张献忠像,绿袍金面,甚为威武,清时给绵州知州安洪德所毁,今又重塑。据说张献忠领兵入川至七曲山,见庙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张亚子,就说:“你姓张,咱也姓张,就与你联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庙改为太庙。“大”“太”相通,以后就叫大庙了。三国名将张飞在七曲山植树,现代名将张爱萍,曾多次来到大庙游览,并题词《开物成务》,高悬于文昌正殿之上。老驴友也姓张,这次领着弟弟一起也认了宗。
大庙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虽历尽千古沧桑,仍枝繁叶茂。它们的姿态奇异: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所以人们叫它“泰山柏”;有的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于是人们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风的树腔。传说刘禅亡国后,被俘去洛阳途中曾在树身下躲过雨,故人们称此树为太子柏,又称阿斗柏。最为珍奇的是应梦仙台侧那株晋柏,周身无皮、无枝、无叶,却老当益壮,相传为张亚子所植。应梦台内有一石床,传说唐明皇为避安史之乱逃到西蜀,睡于石床之上,夜半张亚子托梦说,安史之乱已平,请皇上回长安。天亮后果然有探子来报,说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唐明皇返回长安后即加封张亚子并拨款扩修大庙。
闻名遐迩的翠云廊古柏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三国时,张飞率兵过此,因天热酷暑难当,遂下令兵士植树遮荫。据说奇迹出现了,居然“上午植树,下午成荫”。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柏”。到了明代,剑州知州发动百姓在古驿道上遍植柏树数十万株,给后人造就了这条翠云廊,翠云廊上的古柏,是活着的历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观。

文昌圣境

翠云廊

七曲山大庙——帝乡

帝乡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题词——天大将军
忠厚开基

七曲山大庙文昌洞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