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览天水伏羲庙

(2007-08-15 15:25:01)
标签:

旅行/见闻

旅游

甘肃

天水

伏羲故里

分类: 国内旅游(退休后)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是天水第一名胜。 2007年7月26日下午,我游览了伏羲庙。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或人祖庙,在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伏羲庙前现为花园步行街,称伏羲庙街。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巍然屹立于院子正北高1.7米的砖筑月台上。其高大雄伟的殿内,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顶棚正中绘太极河洛八卦图,四周等分为六十四格,内刻绘六十四卦图。先天殿雄居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龙、凤、仙鹤、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苍桑气息。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中,灵气逼人。
  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人祖爷。一时,宝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鼓鸣天,善男信女异常虔诚,庙内充满着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庙前建有三座牌坊,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

  “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乾隆六年(1741年),秦知州李宏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以更替已佚失的“太昊宫匾。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并对“开天明道匾重新翻刻。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阔3间计10.5米;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 

  “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牌坊下各立一石,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

  伏羲庙门坊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头门。明弘治三年(1490年)创建,嘉靖二年(1523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来的3间扩建至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悬山顶,绿瓦龙吻,质朴典雅。

    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3间扩建为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

  朝房分列于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中院、第三院都有。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当时有20间。清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间,新建14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10间。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伏羲庙的朝房平时闲置,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或相关人员,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

  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

  1990年,天水市政府投资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10间。卷棚顶,砖混结构,所有碑碣均得以安置。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太极”。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5间计17.7米,进深3间计9.38米。单檐歇山顶。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尽间龙凤呈祥雕刻,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体相似。不设顶棚,较先天殿简陋。

来鹤轩在先天殿西,自成院落。亭院之东墙即庙之西墙。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庙,忽有白鹤飞临庙柏,古人视鹤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为此建来鹤亭以资纪念。


 

游览天水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花园步行街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正门——开天名道牌坊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对面的八卦广场,两侧分列八口大鼎

 

游览天水伏羲庙

    八卦广场上的八卦牌坊

 

游览天水伏羲庙                            八卦广场中心的《羲皇故里》纪念碑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步行街两端各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的仪门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正殿——先天殿,匾额题写《一画开天》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太极殿前的《龙祖》门

 

游览天水伏羲庙        

  先天殿前面的一千五百年古柏,树梢仍然绿叶繁茂 

 

游览天水伏羲庙

    正殿里的伏羲先祖塑像

 

游览天水伏羲庙

    先天殿里画有八卦的石磨和音乐编钟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里的太极殿——寝殿

 

游览天水伏羲庙

    老驴友在先天殿前留个影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后花园中的易见亭

 

游览天水伏羲庙

    伏羲庙中的碑廊:上书“太昊伏羲功盖千秋,八卦易经道贯五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