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哈尔滨齐齐哈尔双城松花江 |
分类: 旅游与人生(退休前) |
我曾经四次到达哈尔滨,第一、二次是1969年5月和9月,第三次是1972年12月,第四次在1987年9月。5月的哈尔滨仍然寒冷异常,北风怒号,飞沙走石,那些俄罗斯式的建筑在寒风中挺立着,刚刚解冻的松花江,大块的冰排互相冲撞着顺流而下。著名的江沿好象只有我一个人。12月是冬季,是“冰城”的黄金季节。可是,我在12月6日到达哈尔滨时,一切冰灯、雪雕还没有展出,街上寒冷难耐,行人很少。只能逛商店、蹲旅馆。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完顔部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白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汉,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东清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居民以汉族为主,此外还居住着满、回、蒙古、朝鲜等40多个少数民族。哈尔滨市现辖8个区、11个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272平方公里;人口97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5万人,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1969年9月和1987年9月 又来到哈尔滨市。9月是哈尔滨的金秋季节,到处生机盎然。我游览了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大街,步游中山路、解放路。逛秋林公司和尚志大街。走过松花江大桥,在江北眺望对岸,可以俯瞰全城。哈工大主楼、黑龙江日报社、哈尔滨青年宫等高大建筑历历在目。各个俄罗斯式建筑的尖顶高塔全部落入眼幕。江沿公园游人如梭,江中游艇飞驰,太阳岛上人头蹿动,很多人还在游泳、冲浪。
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的变化很大,许多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本来就以广场多著名的街道,又增加了绿地和鲜花。索非亚大教堂所在的地区改为俄罗斯一条街,兆麟公园等群众休闲场所也剪修一新。
几次到哈尔滨,还到平房、香房、动力区等地参观了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
1987年9月4日中午,我由三棵树站乘车前往齐齐哈尔。一路上,列车在北大荒上飞奔,空旷坦平,一片荒野,直连天际。只有在火车站附近才有几家人家,开辟出一片庄稼地。傍晚,列车到达著名的大庆油田,从龙凤、萨尔图、到喇嘛甸,井架林立,天然气燃烧的火光映红天际。萨尔图是市中心,即大庆市的所在地。晚上9点到达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市由昂昂溪、富拉尔基、齐齐哈尔三个区组成,是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位于嫩江中游,肥沃的大草原上。市内有大佛寺,西北嫩江中有明月岛,岛上有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相映,风光秀丽。人民公园变化多彩,湖光树影吸引游人,内有动物园和儿童乐园。齐齐哈尔不愧为北大荒中的一颗明珠。
哈尔滨江沿抗洪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