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采薇》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并会书写这首诗的生字词,如“盬”、“雨雪”
2.把握诗歌大意,体会抒情主人公悲伤忧愁的情感
3.学习回环往复的句式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复杂的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对外敌的痛恨、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
2.回环往复的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两句历来是送别的名句,为什么这句话流传千古,又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今天一起走进《采薇》。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诗
2.正音,字词积累
通假字:尔、棘(估计学生会说到“莫”,但这个字并非通假字)
使归聘:使——委托
牡:雄性(学生可能按注解理解为“雄马”或“马”。顺便讲讲“牝”的意思)
3.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
4.老师解答、同学解答
三、探究品味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2.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为什么开始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
前三章回环往复,描写军旅生活艰苦,说明已无军粮,靠采野菜充饥。
作
柔
刚
3.如何描写战争场面的?这中间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装备
战斗
战果
情感:同仇敌忾?将士之间的不平等?
4.鉴赏名句(回家场景)
往——春天
来——雨雪
不同的画面,意韵不同。
“柳”——留
“依依”,有招唤,有挽留,有不舍
归家本应是喜悦的,为什么却伤悲呢?
“近乡情更怯”?还是对家乡情况的不了解?还是路途的遥远与饥渴的痛苦?还是战争本身给人带来的创伤?
可以想象战士卧死沙场,同乡人战死沙场,只剩一人独自回乡。
《拯救大兵瑞恩》
四、作业
任意选择“采薇”、“战争”、“回家”中任何一个场景,展开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为本单元的想象作文做基础)
教学后记及反思:
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
“不遑启处”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必要的知识整理没有到位。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车既驾”的“既”不知道理解,实际上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已经学过了,“既东封郑”,到了这里,学生又不知道迁移了。所以想到了韩军老师提到的“举三反一”,难道学习语文,学生真的只能是“举三”才能“反一”吗?这要耗损多少时间啊。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几次练习外,没有更多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