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市校本研修特色案例

(2009-01-12 10:58:26)
标签:

教育

校本教研

校本研修

学科

宋运来

南湖

杂谈

分类: 一线研究

南京市校本研修特色案例

 

   天光云影共徘徊 

    

 ——以校为本的区域校本研修案例

 

【主题】

以校为本的区域校本研修,是基于某个学校的区域性校本研修活动,即把某个学校的典型问题放到区域层面进行研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反思,达到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反思的共享性吧。

 

【案例】

沙龙研讨话题:学科观和校本教研文化

沙龙参与人员: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教师及建邺区部分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

沙龙主持:吴胜平(苏教版教材评价组组长 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话 

吴胜平(教研室主任):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成共识,活动的形式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有本学科之间的研讨,也有多学科参与性的研讨。《人民教育》2005年第20期编发了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学科间的大门被推倒以后……”刊发了南湖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撰写的《去种一次别人的田——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反串数学课》文章。今天,在座的是三小、区语文、数学骨干教师,请大家围绕特级教师宋运来反串数学课这一话题,谈谈校本教研的收获与进展,特点与发展,也可以谈谈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等问题,希望大家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坦诚交流……我们首先请特级教师宋运来为大家讲讲他的那次数学之旅故事。

讲 

宋运来(南湖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当我听完了数学教研组推出的14节数学公开课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种要上公开课的欲望从心底里升腾起来。因为从这14节公开课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第一,课堂上,教师不应该那么像“教师”,学生不应该那么像“学生”。课堂上也不应该没有争执的声音,也不该没有师生、生生之间冲突的波澜。第二,数学不应只是从黑板上、多媒体上学来的,学生还应该知道去看书、会看书,把书读懂、读出问题、读出数学课文背后所表达的意思。在我的眼里,一堂理想的数学课应是师生之间“师亦生来生亦师”;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与教材直接“对话”,去感悟数学。于是便有了语文教师反串一堂数学课的经历。

观  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观

王娟(南湖第三小学小学数学教师)

我想,语文和数学这样的学科也是可以与其他学科互通的,关键在于要能做到取长补短。要在教研组有计划的组织下,听不同学科的教学,让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这也是我们的追求。

徐晓燕(南湖第二小学数学教师)

语文老师能发现数学教学的问题,这很正常,虽然教的内容不同,但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如果一个老师心中有那份对事业执着的追求,能教好语文的老师也一定能教好数学。

许顺娣(新城小学数学教师)

最令我感动的是:宋老师不仅能教好自己的语文,更能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并愿意和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学习、交流,这并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在数学课上很多老师也能组织好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我想作为老师,是不是也能像学生那样多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同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也许它会使你眼前一亮,触发新的教学灵感,或许会发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徐静  (致远外国语小学语文教师)

对宋老师这一客串行为的评价无非两种:赞成与声讨。这就不由不让我们思考一下“学科观”是什么的问题了。中庸,是我们中国人为人之道的精髓。在“学科观”的取舍上,全盘否定,绝对割裂学科间的联系肯定是片面的;不问究里地完全综合,试图让一位教师担任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即所谓完全的“综合”,也是不利于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的。也许,综合各门学科的优点,以弥补各门学科薄弱的方面,在两个极端间探求一条中庸路线,才能真正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

戴香华(南湖第三小学小学数学教师)

本学科教师对本学科教学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从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如若借助不同学科教师的眼光来看问题,可能会激活思维,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会有所突破。就像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如果研究研究企业管理的先进方法,可能管理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另外,小学教育可能更需要关注“小”字,即基础性。因此教学和研究需要有一个大学科观。

 

 

唐晓勤  (南湖第三小学小语文教师)

我们常说,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实,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之间也需要和谐的对话环境,平等的对话关系,在教师要求不断专业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养成一种反思意识,以科学的态度、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跳出学科的局限,摆脱思维定式中功能固定的影响,积极吸收多方面的信息,让在学科文化的碰撞中、在理念的碰撞中、在方法的碰撞中让我们的教学达到和谐。让学生的学习既是自主的、个性的,又是科学的、高效的。

肖明娟  (爱达花园小学语文教师)

宋老师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个不懂数学教育的“外行人”,可就是这个“外行人”给众多“内行人”上了一堂数学课。他的底气在哪呢?宋老师紧紧盯住了“人”这个最本质的东西。

季程(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新课程下的学科观应该突破学科中心,使学科从“封闭”走向“开放”,应当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和交叉,更应当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我们要做别的学科的“外来者”,也要欢迎别人做我们学科的“外来者”。相信只有淡化学科界限,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素养,才能把自己的田越种越好。

 

观  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文化

 

吴胜平(教研室主任)插话:

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如果适当地放些肉和调味品,口感就不一样了。专业引领不等同于专家的单边引领,它是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教学和学科校本教研中,不妨适时地开展一些融入性的研究活动。整合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困惑,同时也为教研文化的营造创造环境和氛围。

陈茉 (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我认为必须打破原有的分学科教研的结构模式,让各学科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同一个教研活动中来。

学校应建立大学科观的校本教研制度,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听课,并请他们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发表观点,对课提出看法和建议,将自己学科的教学经验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我想,如果我们的校本教研能提供这样一个共同参与的平台,那么就能够实现愿望——吸取更多别人种田的经验,来为种好自己的田。

叶岚  (南湖第三小学小学语文教师)

现在多数学校的教学研讨基本上都是模块式的,也就是语文的集中在某一地点,数学的集中在另一个地点,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独立的,像几条平行线永无交集。宋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上一节数学课,其实他是在寻找一种感觉,一种更好地教好语文的感觉。

陈峤赜  (南湖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宋老师反串数学课,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要教我们的数学老师怎么上数学课吗?我想真正的目的不是如此,有句话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的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教师身上已经体现出一种固有的模式,教学上也形成一种固定思维,即使在新理念的冲击下,有的也只是改变了一种方法,是不是能真正打破学科教学上的固定框架,站在另一个高度上去提升或者重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呢?我想这是需要外界的力量的冲击的。我想宋老师的反串数学课,恐怕就正有此义。

 

引 

吴胜平(区教研室主任)

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明确的文本理论知识之外,十分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那些“默会”的、“不可言传”的和镶嵌于情境之中的实践智慧。群体合作的校本教研恰恰注意到了这一点。从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感到不同学科合作教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从参会的不同学科教师的反应我们受到启示,从今天大家坦诚的对话中我深有感触:

第一,教学应确立“大学科观”。“跳出语文看语文”比“只缘身在此山中”更能看到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第二,适当地开展多学科联合式的教研活动,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内涵。第三,构建校本教研文化是一次有目标的历程。各学科之间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又有其他学科先进方法,合作共享、携手联动,能促进各个学科均衡发展。自主与合作并举,对话和分享共舞,正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我们构建校本教研所应该追求的美好愿景。

 

【点评】

本次校本研修不仅具有一般校本教学研究的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等特征,还具有典型的个性特征,为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校本研修经验,兹述如下。

1.对问题的深度探索。原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发现的数学教学问题,深掘到了:当下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学科观”,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文化”问题,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2.研修设计的丰富性。就研究的主体来说,以南湖第三小学的教师为主体,加入他校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形成了以校为本的区域校本研修活动。以“沙龙”的形式来探讨问题,为同伴平等研讨营造了宽松的氛围。通过问题源的作者亲自讲述跨学科教学的故事,使研修者感到问题就在身边的现场感。教研室主任的适时插话,则起到了直指核心问题的引领作用。

3.研修行动的实效性。在进行研讨活动之前,参与教师学习了特级教师宋运来撰写的《去种一次别人的田——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反串数学课》《人民教育》(2005年第20期)文章,在互动论坛之前,又再次聆听宋运来老师讲述跨学科教学的故事,在大家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同伴的思想,最后在专家的引领下达到认清“问题”的实质。

 

 

                                    (210017)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课题年审表!
后一篇:回首2008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