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景的另一种指认
(2022-04-26 08:16:43)
标签:
对风景的另一种指认吴雪峰行走的风景一个行者的诗歌笔记文化杂谈 |
对风景的另一种指认
吴雪峰(四川)
诗人周世通是一位执着的行者。他以行走阅览江山风物,以行走表达所历所见。其所著并荣获第四届四川文学奖的诗集《彳亍的野风》,著名诗人张新泉将之称着“一个行者的诗歌笔记”。诗人永远在路上,脚步不曾收束,一直坚持以诗表情,经年无倦。
一个人的地理生态所涵养的情怀,也许就是一个人的诗意江山。广袤西部,雪域高原,街巷依稀,江山如是;去岁流年,乡关何处,人生如是,一众分行的叙述或歌唱扑面而来。
《行走的风景》这组散文诗,我看见了行走,却望不见风景,风景已被诗人隐喻于“看见”之外。也就是说,这里的风景已逃离于我们惯常经验下的“看见”或“掠过”。它是一种啜饮与漫谈,是一种掂量与过滤意义上的指认。“雨声已远,只有风夹着河谷的味道,向我们迎面而来”(《大观:味江》),“当钉子般阳光透过罗城镂空的花格木窗刺进来,坚硬的光块随之在触及古戏楼的瞬间,纷纷柔软倒下。”(《罗城:古戏楼》)。当我读完这组作品后,我试图想找一个诸如“古镇诗叙”“此地之理”之类的标签或赋予一个图示化的logo来表呈作品的创作动意、诗意抵达以及诗人独有的体验向度,事实上,我的这种想法实则是徒劳的。作品所呈现的文本,诗人首先放弃了普遍意义上的归类与明示化的存在,只取其某个地名、某个方位或某个角落的丝丝毫毫,以其迸进内心的“有或无”“大或小”“近或远”的痒或痛,放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轴线上,揉搓、切割,甚至心理化,使之生长或繁衍出关照于人生的游历和命运的走向。
风景沿于自然以及自然之外的心境、生存生态。《行走的风景》,从技术层面上说,诗人抛却了诸多所谓的散文诗创作技巧,于遣词造句间“安排”直观的或隐身的叙事陈理。而是于不经意间“说出”,像散文的行文方式一样“说出”,把诗歌所能承载的情感物事交给诗歌本身,让“说出”变得自由而畅达。与风景对坐,与人生交谈,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直接与简约。
从诗人情感和诗意指向上,“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不乏错过与错位。正因这种错过与错位的存在且反复发生,让我们的情感经历与人生际遇变得丰富而浓稠。“从历史的偏旁进入宝箴塞,轻叹一声,夜不闭户那只是一个传说”(《武胜:宝箴塞》)。这是时空的错位,也是体验的错过,诗人所要指认的是现实背景下的自叹与感怀。但另一种生命景象却并非如此,“当鸟鸣与白云擦肩,青衣江里的鱼闻声而动。这是一群幸福的鱼,一直生活在初衷里,在相遇中浩荡游巡,飞翔”(《夹江:千佛岩》)。这是风景里的万千物态和万物生长。物我两界,无言以喻。抑或隐现于本体与喻体间,那些无可道白的存在。“只有佛自己明白。阿弥陀佛”(《什邡:龙居寺》)。
《行走的风景》,诗人操持着良知与感慨在风景的边缘行走,这种行走是心灵的休憩,也是远涉。以此对风景进行另一种方式的指认,我们除了驻足以观外,还可击掌而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