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来仍是少年

(2017-06-06 13:06:06)
标签:

《映像川藏》

藏地行走

巴蜀古镇

千寻之旅

文化

归来仍是少年
——读周世通旅行文学《映像川藏》有感
   生平第一次与一本书相遇竟然会有相见恨晚之感。
   耽于尘世,每日总有许多繁杂琐碎要经营,似乎时刻奔波操劳,敷裕充实。但偶尔停驻脚步回望打量,行历过的光阴却未得究竟。总是如此这般,我们的生活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就沦为一场空事。久而久之,心也仿佛习惯性失焦,更习惯了囿于既定之中,如一泓涸泽潭水,难得再泛起波澜。
   但水面若无涟漪起,清风如何生动?
   直到我遇见了世通老师的《映像川藏》。
   一个有故事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撩起人探寻的兴致。在国内大多数文艺青年的心中,有两个地方是被赋予了情结与情怀的东方伊甸:一则丽江,一则西藏。如果丽江的关键词是“自由”的话,那西藏的关键词绝对是“信仰”。所以当我小心翼翼地揭开《映像川藏》包裹其外的那层塑料封膜时,像是亲手揭开了一道樊篱的屏障,一个心念已久的理想乐园立时呈现眼前。书籍封页上的那种喇嘛红,仿若菩萨眉间那一粒朱砂,粲然祥和;其下传统藏式建筑风格的郎依寺那一道明黄色调宛如高原的阳光,纯粹通透,当这两种极具冲击力的色彩调和于纸上光影,不由得让人一见就倍受视觉震撼,不期然地生出欢喜心。所谓开卷有益,这绝对是一次华美的阅读旅程,正因了老师对行旅中所见所思不断地提纯,才能将其间三昧以文字为依归,最终呈现于世人眼前这册可手执,可掩卷的美学行役。
   一个人选择了行走,或与欲望和诱惑无关,也许就只是单纯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而甘愿餐风露宿、披荆斩棘。《映像川藏》是世通老师耗费二十年时间,迁游的足迹行至数万公里后的精呈,他以藏地行走、巴蜀古镇、千寻之旅为脉络,再以精微文字铺陈格局,营造气氛。自蜀地到藏地,除了背包行李,更带着一颗虔诚至极的心。故而老师笔下的《川藏映像》,是平和而缓慢的,但又饱含艰辛与荒凉,它超然于生死,更承载了灵魂的高贵圣洁。从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到红色奇观的佛城色达,从船形古镇罗城到蜀汉印记的郪江古镇,从千碉之国的丹巴到百年孤寂的白鹿上书院,这些自然景致与高原城邦,浓郁也好,清冷也罢,如非与己灵魂相悦或深入其间,是不会去细究构藏于历史底层的虚实,自然也无法以行者的思索,哲人的智慧,诗人的语言书写出这一段源起时的清澈,又兑汗为墨,撰著为世通老师自传随笔的浮生六记。由此,《映像川藏》对我而言就好似一帖药引子,它引发了一股深切的探究渴望,这样深切的渴望穿越过通篇象形会意的文字,以及鲜活的人情风物影像图片,以一股完满、慈悲的力量融入进我的思想。
   《映像川藏》文风纯实清新,世通老师在旅途中思见观感的刻写上尤见其驾驭文字的功力底蕴,且完全自发随心,而无雕饰过重痕迹。我想,这正是合乎了“文如其人”之说,亦折射出世通老师对心灵自由的执著。但凡见过老师本人的,定会被他那不拘格套、坦荡如砥的率真性情所吸引。无怪乎他自名为“顽童世通”,细思令人莞尔展眉,世通老师与金庸大侠小说中“老顽童”周伯通的“心性烂漫”还真真有几分神似。我不禁忆起之前的那次相见,而今察老师容颜稍变,虽游历半生,又回归生活,却未改初衷。
   所以有时我们跋山涉水,或许并不是为了抵达远方,而是为了靠近最初出发的地方。因此,当归属与出走奇异地结合在《映像川藏》一书,以张爱玲的存世之语为世通老师行历过的一路风霜作注则最为恰如其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愿留下认真而执著背影的人,归来时仍是少年。
   想起一众诗友会聚畅聊时,世通老师似乎尤为偏爱“青葱”一词,常在玩笑中提及。好吧,如果岁月注定要带来皱纹、白发和肚腩,但愿带不走你我心里那个“青葱”少年。
http://s4/mw690/001mzG7Nzy7bEHdGQxB93&690
(此文刊载于《西南铁道报》2017年6月6日四版 文/蒲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