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寂的白鹿上书院
周世通 / 文图
在成都西北方向的彭州白鹿镇,有一所历经百年沧桑的天主教神哲学院——“圣母领报修院”,简称“领报修院”,当地人称“白鹿上书院”。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耸的白色法式礼拜堂,雕花的扶栏,圆拱形的窗棱,弧形的台阶,都散发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让人感叹,让人遐思。这是一座整个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欧洲中世纪风格建筑,至今仍深藏在深山老林之中。2006年正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路上的白鹿上书院
据《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1860年,成都天主教洪广化来白鹿时结识了咸丰初年由广汉迁至白鹿的朱元璋后裔朱益淳,并洽谈把白鹿作为传教基地。1865年,购朱建虎的院宅修建天主堂(现白鹿镇政府住址),后在白鹿河对岸今白鹿中心学校中学部修建“备修院”;光绪九年(1884年),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兰到白鹿重修备修院,落成后定名“无玷书院”(俗称“下书院”,今仅存原址前修建于同时期的一座拱桥)。其后又在白鹿河源头的三河店修建一所经堂。1895年动工兴建“中修院”,1908年竣工,历时13年,定名“领报书院”(俗称“上书院”);1932年,中修院改为神哲学院。自此,彭州白鹿镇的天主教堂成为培养全川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传教士的大学。
当时,白鹿乡办有“初修”、“中修”和“神哲学院”。当时的教学安排:初修(无玷书院)4年,一年一班,免费100名,以拉丁文为主,一年级习拼音,二年级以后习语法、经文、教会礼节;附设中文、算术、地理、历史等,采用上海土家湾(徐家汇)编印的课本。中修(领报书院)5年,一年一班,由初修班毕业生中成绩优异者直接升入60名,拉丁语的语文、作文、道理、修辞、历史、罗马战争史、波斯战争史,天主教基础常识、教义、条规,听弥撒,中国古典文学、数学(三角、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等。总修(神哲学院)6年,收各中修院毕业生中成绩优异者,少时几人,一般10多人。先开两年哲学(逻辑学、本体学、形而上学、宇宙学、心理学),后学4年神学(伦理神学、论理神学)及教会法典、教会礼仪、教会历史、圣经。课本全为拉丁文,也开少量的中国古典文学。
据有关资料介绍,修建“领报书院”(俗称“上书院”)时,大理石、木料和教堂彩色玻璃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整个工程动用工民近千人,历时13年(1895-1908)。领报修院修建在“学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建筑中西合璧,既具典型欧洲哥特式建筑特征,又兼有中式四合院落式结构。主楼南北长约120米,进深约16米,共3层,每层16间,层高约5米,置内外走廊,底层为贮藏室,进正门,穿过20多米宽、12米长的门厅,是一个约60米宽、22米长的天井。天井正面即为其主体建筑--高大挺拔的西式古典风格礼拜堂。礼拜堂钟楼约12米高、9米宽,共四层。钟楼两边原有合围的人字形侧堂,1934年遭泥石流毁损。书院四周原有高大厚实的围墙、墙外据称为书院竣工时载植的柏树和千丈树至今仍然苍翠挺拔。
领报修院当年曾是培养西南高级神职人员的教会大学——神哲学院所在地,最盛时云集着西南上百名高级神职学者。根据《中国天主教区人数统计表》,1931年,仅白鹿本堂区就有教徒1438人。在这些数字背景下,白鹿上书院的宏大建筑变得如此地合情合理。
偏僻之地的奇妙建筑
白鹿上书院坐西向东,修建在“学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四周九座山峰呈弧形排列,老百姓称为“九龙归位”。书院四周群峰拱卫,前有白鹿河蜿蜒而过,青山绿水,风水极佳。远观,青山环抱之中,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显示书院别具一格的西式建筑风格。
沿门前的台阶拾级而上,门栊上的字清晰可见“SEMINARIUM
ANNUNTIATIONIS 1908”,是法语,直译是“苗圃”,意谓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汉语叫“领报修院”,当地人把它叫做“上书院”(离此不远还有一座修院,称“下书院”,仅存旧址)。1908是它竣工的年份。普通民众有一个长期的误读,以为它仅是一座教堂。实际上,这里曾是培养天主教高级人才的地方,有着教学的职能,主要是作为“修院”(培养传教士的学校)而存在的。
穿过门厅,是一个天井,满是自生自灭的萋萋荒草。正面是一座华美的礼拜堂,历经百年风雨,岁月的痕迹异常明显。礼拜堂的四周环绕着两层的木结构房屋,据说都是用来做传教的教室和学员的住宿房间,虽然用途相同,但三面的房屋建筑却各有不同。正对礼拜堂的一排立柱是整个二层阳台的支撑,整齐的排列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整座领报修院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两厢是两层瓦屋,共有八间“教室”,是来此进修的传教士学习的地方。从窗棂上的细部,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欧式情调。前面的两层楼房由一间间小屋子构成,这是修士的寝室,据说每人住一间。地下室是贮藏室。
当年上书院盛极一时。曾有不少法国、英国的学生和教徒在此学习,夏天还有不少传教士来此避暑。据说当年修生进山全靠自己跋山涉水或坐滑竿。不少修生为了安心学习,还把自己的父母接到白鹿安顿下来。
上书院在1934年的泥石流中被毁损,一直没有得到修复,虽然曾为政府办公楼、仓库、疗养院、学校,却无法派上太多用场。但正因了这种“无用之用”,这座停止使用、维修近八十年,保留下来的面积不到原来三分之一的建筑,基本保持了今天这种让我们叹为观止的风貌。
上书院里的主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拱券廊式的古典欧式洋楼,呈“凹”字形,背山面溪而建。“凹”字底部正面的一幢楼房共三层,底层一排是当年的宿舍和办公用房,上边的二、三楼是宽大的教室。大楼之下,当中有两道青砖拱成的西式券拱阶梯,呈弧形,对称而上,直通二楼正中大门。“凹”形楼两边也都是宽大的教室。地基比前排稍高,因此只有两层,下层为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拱窗,二楼为尖形拱门拱窗,整座大楼体现了18世纪欧洲建筑的格调。大楼的后面有一座古老的大教堂。白色的立面完好无损,巍峨雄伟,两根城堡式的方形立柱对称于教堂大门两边。教堂另外三面的白色墙壁上,半圆形拱门、拱窗有序排列。
在形似神似间寻味东西文化
大家也许记得莫言的《丰乳肥臀》中,那个说着一口山东高密土话的马洛亚牧师,基本上,上书院也是这样一个长期交流中外双方互相妥协和互相潜移默化的结果。看得出来,这座由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塑造的西式建筑,在其明显的西方造型、空间特征中不容置疑地掺杂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和几乎同时期在城市里出现的教会建筑相比,它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建筑因素,但和其他纯粹的中国乡村教堂相比,它的中国因素似乎又微乎其微。在形似和神似之间寻找异同,的确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仰望依稀华美的教堂直指苍穹的尖顶,可以想象盛况时期教徒在此处向圣母玛利亚倾诉心事、祈祷灵魂平安的虔诚和谦卑。残破的上书院折射出陌生老建筑带来的时空距离,不仅产生美,还产生想象。
现在白鹿上书院的主人是一位人称“辜四爷”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们在20世纪初,要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思想简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所以当时就只有在教区办学校,设医院。试想,当一垂死的老人在西方神父奇妙的医术下起死回生,他一定很难忘记那天使般护士的照料和涤人心境的声声祈祷,那些被治愈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天主教忠实的信徒。书院就这样建立起来,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一片净土。当时“辜四爷”的父母就是白鹿镇第一批的天主教徒,在他1岁那年,父母就让神父为他做了洗礼。从那时起到现在,“辜四爷”已经是有71年历史的老信徒了。白鹿上书院贯穿了他的一生。
1988年,白鹿镇的居民在镇子上修建了一个新天主教教堂。新教堂的诊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来看病的农民常常坐在门口的长凳上聊天、晒太阳……
1998年,《南方周末》从全国选取了包括白鹿镇在内的三个点,试图通过连续观察十年的方式,记录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2006年,白鹿上书院正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鹿上书院的知名度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作为建筑本身的它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那些在这里传经布道的人早已化为尘埃,白鹿上书院也已成为衰草枯场,断壁颓垣,只留下悲怆衰老的容颜。你踩着的每一块木板,随时都可能断裂,并发出"吱吱咯咯"的声响,到处是岁月摧毁的痕迹,甚至是石板,也被时光刻出一道道深槽。
一抹夕阳,投射到礼拜堂的圆穹上,给这座教堂增添了一丝凄凉,那些信徒们喃喃的祈祷声早已听不见了,但上书院还在,并给那些沿着弯弯曲曲小径走来的人无限的神思的遐想……
旅行提示
交通:成都五块石车站全天有多班车发往彭州。彭州到白鹿镇的中巴车极多。白鹿镇搭乘当地面包车前往白鹿上书院。自驾车线路:成都-彭州-通济镇-白鹿镇-白鹿上书院。
住宿:白鹿镇的新教堂可以提供住宿,干净便宜,4元/人。每个周日上午都能听到教友唱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