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我的兄弟姐妹:面对现实吧!
杨大民
近日,中国律师网转载了一篇《北京青年报》的文章,题为《张律师改行捡垃圾》
之后不久,中国律师网又发表了署名蔡福林的文章《律师你为何要改行捡垃圾》
两篇文章读后,都让我感叹唏嘘.
蔡福林说,做律师不容易可以理解,改行当老师、做生意、搞写作或其他职业均不足为奇,但改行捡垃圾除了特殊的原因外,就像声言出家做和尚一样透出了对律师职业的不期待、心灰意冷地意味,总是让人有一种悲凉的、无奈的感觉。也许有人会说在中国古代,有皇帝不愿做甘愿做和尚的人,律师有什么神圣,捡垃圾有什么稀奇。确实,个别人的特别行为不能代表什么,即使你对某个职位某个职业丧失了信心,难道别人就放弃了追求、泯灭了希望?!肯定不会。
.我同意蔡先生的看法, 个别人的特别行为不能代表什么,即使你对某个职位某个职业丧失了信心,难道别人就放弃了追求、泯灭了希望?!肯定不会。.
但是,我个人认为,张律师改行捡垃圾的二次择业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人的特别行为了.
2006年10月23日,法制晚报报道: 《律师收入差别大 两成人“饿肚子” 》文章说“北京律师收入不高,年平均收入为7万元,但有20%的律师日常生活难以为继。”在刚刚结束的“律师事务所论坛”会上,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彭雪峰这样评价被社会普遍认为是高收入者的北京律师。
有调查资料显示,80%的案源和业务掌握在20%的律师手中,目前北京律师行业两极分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