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三国人物看“虚伪”

(2012-07-07 20:58:36)
标签:

评三国

原创

刘备

曹操

虚伪

价值观

忠义

奸雄

仁君

杂谈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从三国人物看“虚伪”

 

时下,谈到三国人物,但说“虚伪”,人们便会不约而同想到刘备。像一些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的江山——哭来的……这些说法早已有之,还不属于新思维。最时髦的说法,则是伴着社会上颠覆传统历史观的一波一波翻案风刮起的;譬如把秦始皇、曹操等传统暴君、奸雄形象称之为英雄,甚至成为很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与曹操“宁使我负天下,而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真诚”形成鲜明对照的刘备,其口口声声“忠君爱民”的言行无疑就成为一些新生代眼中“虚伪”的典型。综观80后、90后乃至00后,喜欢刘备者凤毛麟角,试想若还有谁仍像千百年来人们读三国、听三国时再说喜欢刘备,甚至会引发群起嘲笑。

 

一、三足鼎立的形成是因各占天时地利人和吗?

毛宗岗批《三国》,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窃以为也不尽然。

先说曹操。汉末混乱的政治格局,确实给曹操提供了一次次施展抱负的机遇,也使他在一次次关键时刻得到利益。曹操虽占尽了“天时”,却也未必没有“地利”与“人和”。地利就是他在天子脚下,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那个年代也未尝不是人和的一个方面,再有就是他的任人唯贤及礼贤下士也体现了人和的另一个方面。只是当时的一些利益集团,利用人们传统的忠君思想(当然其中也不乏真正的忠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才将其列入“汉贼”系列。

再说孙权。孙权所处的江东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又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堪称地利。然而,若其缺乏韬略、决策不当,这种地利也会失去优势。与之形成对比的譬如刘表,占据荆襄,与孙权所处地理位置相似,却无所作为。孙权虽有“地利”,也未必没有“天时”与“人和”。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就是占了天时,否则那时畏于曹操的大兵压境,也就降曹了。孙权的大胆启用新人和降将,且用人不疑,虚心采纳真知灼见,起码也体现了人和;更何况他尽量避免战争,对魏、蜀屡次欲降欲和,也是为了生灵少受涂炭。

最后说刘备。刘备与曹操、孙权不同,表面上看他既无天时,也无地利,只有人和,其实不然。诸如陶谦让徐州、刘表让荆州等,都是他的天时,却一次次被他放弃了。他虽也急于寻找一个立足之地,但囿于其正统思想,耻于被人“陷我于不义耶!”终失去一次次的“天时”。至于后来遵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百般纠结地拿下西川,其实在占了人和的前提下,也算占了一定天时与地利。

再说,注重人和也不等于虚伪。虚伪是以假话谎话来掩饰真心私心,并藉此达到个人不可告人之目的;可刘备的人和即使算是“虚伪”,其实也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实惠。他的人和,既不同于当时曹操、孙权的人和,也不同于两千多年后毛泽东的人和。毛泽东的“打土豪分田地”,孤立或打到少数人(阶级敌人),损有余以补不足,目的是为了让众多穷苦老百姓得到实惠,从而踊跃上前线拼死去打“穷人自己”的天下;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民兵,兵即是民,民即是兵,是为了让敌人分不清,无从下手,从而“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反观刘备的“爱民”,无论曹操还是孙权都做不到;诸如携民过江,强弱贫富均无所遗弃,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那些老弱病残日行仅十里,对于他只是沉重负担而已。虽然得民心,但也带来灾难性后果。

 

二、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到底谁虚伪?

曹操、孙权、刘备的共同点,就是都有政治抱负,且都善于识人、用人,都有人和的策略。但对曹操、孙权,少有人评价其虚伪;而对刘备,却大多认为其虚伪。

评价曹操,过去大多认为其是个真小人,现在则大多认为其是个真英雄。其实,曹操有时表现得很君子,有时则表现得很小人;只是视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可能妨害自己的人,无论他是谁,也不留后患,譬如其父故旧吕伯奢;对自己真心喜欢的人,无论他能否最终为己所用,也给予尽可能的礼遇,即使失去后想杀他,也要假他人之手,譬如关公;对真心效忠自己的人,则也会动真感情,譬如典韦、许褚、张辽等;对那些自以为是、多嘴多舌、影响自己权威,虽有才却有没有太大用处的人,则弃之如敝屣,譬如杨修、许攸等;对降将也是有的杀,有的留,有的闲置,有的重用,只决定于其人对自己的利弊。综上所述,曹操不虚伪吗?

对孙权,人们评价较少,这里也无需多说。若就事论事,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他不是也很虚伪吗?

其实,每个人都有虚伪一面,关键是看大节,看关键时刻;所谓虚伪,有时也是策略。

评价刘备,过去大多认为其是个明君,现在则大多认为其假仁假义,是个伪君子。如果说这种评价也有道理的话,只因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不同。

综观刘备,他叫玄德,所遗留下来的典范亦是仁德,后世拥刘也是为了“拥德”。他不在位时很侠义,在位时很仁慈,这样的人古往今来都应该很难得。

对于刘备来说,为匡扶汉室,在用人方面,囿于其“忠义”思想,要得人心、得忠义之士,他才远不及曹操、孙权那般谋士成群,兵多将广;只因非忠义之士,即使心仪于己,他也不欢迎。譬如魏延,主动为其献关(荆州,本是他一直看好的立足之地),他却置之不理;后来虽然用了魏延,也只是对其利用而已,远不如对五虎上将之信任。

在致力于以荆州为根据地方面,囿于其“忠义”思想,他也坚持必须“师出有名”。先是刘表让荆州,刘备不允;后是刘表之子刘琮降曹,他又不采纳部下意见借机取荆州(尽管诸葛亮劝说,刘琮既降曹,此时取荆州也相当于取自曹操手中),只因“同是汉室宗亲”(他认为此时取荆州依然会说不清道不明)。后来之所以赖在那里不走,并弄成“借荆州”:一是让曹操先取荆州而自己后取之,就名正言顺了;二是因为利用了周瑜的变相相助,才托故相借。这样,荆州不仅不是取自同宗兄弟之手,只是取自外氏(曹)之手,而且也只是赖外氏(孙)之账而已。换句话说,刘备的“忠义”只体现在原则问题上(匡扶汉室,亦即刘氏宗族),并非对任何人都如此;其实,战场上兵不厌诈,这也无可厚非。

试想,诸葛亮何许人也?刘备若果真虚伪,会瞒得住他吗?他会为之出山,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刘备一生活得很累,累在既要实现抱负,又追求忠信仁义等形式上,直到死也是为了兄弟之义(为关公报仇)。曹操一生活得很累,却不是累在追求这些形式上,而是累在多疑,累在实现抱负的内容和效果上,直到死也是因为多疑(怀疑华佗加害)。

明君也好,伪君子也罢,刘备所能做到的,试问嘲笑其虚伪者有几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却指责人家,这无疑有失公允吧?何必苛求古人?何必求全责备?现代各级领导人或老板,即使是出于私心,即使是假仁假义,若能像刘备那样爱惜人才,若能像刘备那样让自己的百姓或下属工作得愉快并得到实惠,所谓的“虚伪”又何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