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能称其为成功者教育子女的正反心得
(2012-05-03 15:13:01)
标签:
家庭教育正面能量潜移默化循循善诱木桶定律人生第一次教育 |
分类: 初涉风雪-育儿篇 |
一个不能称其为成功者教育子女的正反心得
本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过一些所谓成功经验,更多的则是不尽如人意,总体来讲很不成功,常觉有愧于孩子;因此才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也愿意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释放正面能量,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行为
“身教胜于言教”已是老生长谈,而如何理解并如何“身教”却是见仁见智。现实生活中,孩子有了成就,往往只是家长的快乐,却忽视了孩子的快乐;往往只是家长有成就感,却没有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导致很多孩子认为是在为家长而学。
(一)家长正面作用的命题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当孩子面临学习或生活上某些考验时,家长的作用如果选其一,以下三个选项你认为哪个效果更好?
其一是耐心细致地为他(她)剖析此事的利害关系,并循循善诱地为他(她)策划此事当如何如何处理,避免他(她)届时重视不够或无所适从。
其二是不给他(她)做如此过细的分析和策划,只传授给他(她)正确的思维方式(或曰方法论),避免处理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所隐含的风险。
其三是通过与孩子平静地交流和沟通,注重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中的影响,甚至是以自身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孩子,达到调动孩子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笔者接触过这样一个母亲,她的孩子较之他人很有出息。在谈到自己教育孩子的体会时说道:“老公教育方法不当,往往是在事先把自己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有时孩子不愿接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有时孩子虽然接受,但由于理解不到位,还是收不到预期效果。尤其当孩子‘犯错’时,老公对其非打即骂,孩子则满心不服。而孩子从小之所以还算争气,一因自己平时引导得当;二因自己管教得当,即使训斥也不是絮絮叨叨,即使打孩子也不是轻易地打,而是等到孩子所犯的错误积累了几次才打,并一一告之为何打他,‘错’在哪里。”
恰好这位朋友的情况我还了解,就帮她做了补充分析。她老公的做法确实不足取,尽管自诩是为了孩子,其“表意识”似乎也是此理,但实质是自私;因为在为人父者的“潜意识”里其实有“你若如何,就会使我在人前没‘面子’……”的想法存在。按照“观察者会影响被观察者”的“吸引力法则”解释,其实给孩子所释放的是一种负面能量。
而为人母者之所以成功的经验她自己也只不过说对了一半,其实更重要的经验她本人并未意识到;就在于按照“观察者会影响被观察者”的“吸引力法则”解释,她长期以来给孩子所释放的多是正面能量。
那么,教育孩子应是夫妻二人的事情,既然为人父者教育方法不得当,为何没有对孩子起到消极后果呢?因为他的做法在这个孩子心目中形成的潜意识是,“我不能像父亲那样……”也就是说,这个父亲对孩子成长实则扮演了反面教员的角色。我的这一说法,从这个孩子虽然很少赞同其父亲观点但也历来没有不尊重其父亲的现实表现中可见一斑。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不当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形成如此积极的潜意识,或许也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潜意识,“既然你能这样,我也可以这样。”所以,最佳方案还是夫妻能相互协调配合好。
而这个孩子之所以很有出息,无疑是其母亲的功劳。因为这对母子平时就像朋友关系,娓娓私语无话不谈,甚至会互相开玩笑。这个母亲平素的阳光心态、为人的豁达大度、思维方式的独到之处不知不觉中都对孩子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孩子身上,时时都能看到其母的影子。
什么是潜意识?本人在此不想说那些抽象的概念。先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就是有人曾用一驾马车来比喻人的行为与意识之关系。
人言老马识途,那么前行中马无论去向何方,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马在辗转疾走,但这算是马的主观意识吗?非也!因其受制于马车夫,是受马车夫的驱使,并在践行他的意识。在这里,马被比喻为人的“行为”。
于是,相对于马(行为)来说,马车夫的意识可被比喻为人的“表意识”。
那么,谁才能被比喻为人的“潜意识”呢?当然是端坐在马车上乘客。尽管他只须在登车时告诉马车夫自己的目的地,便可以再也不发一言。
还可以举这样的例子:一个武林高手必然熟悉很多武功秘笈或套路,为此也必然下过很多苦功,但真正的高手在交手时已经化有形于无形,所有套路此刻都已成为他的习惯动作,而不是时刻想着那说得上来的一招一式。试想,“表意识”终归跟不上“潜意识”的节奏,若是每一招每一式都要现想,如何应付瞬息万变的敌手招式呢?有人把这种潜意识称为“直觉”,直觉不是纯粹感性体现,而是理性在瞬间的综合反映,是人的潜能,或许在一秒钟时间内就过滤了千万种信息。
再举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一个熟练操作电脑的高手,又有哪个是在时刻想着并看着教科书中的每一个指令以及键盘上的按钮呢?
人的潜意识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其实都是我们行为的最终动因;只有潜意识中存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消极因素,才是我们常常想把事情做好却常常做不好——即“事与愿违”的根本所在。
所以,针对开篇的三个选题,总结如下:
其一,机械地教育孩子如何具体做,即使不催发逆反心理,也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局面,久了,还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其二,教给孩子一些方法论,倒是比就事论事好得多,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依靠给孩子灌输自己的“表意识”来形成孩子的“表意识”,其实只是明晰了“小我”,照样会事倍功半。
其三,只有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科学客观的潜意识,化有形的正确方法论为无形,使“表意识”与“潜意识”对话,逐步消除潜意识中的不良因素,不断调动“真我”的潜在力量,才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遇事游刃有余。
(二)本人相对成功的案例
我的儿子很聪明,却自小淘气好动,且不是一般的好动,做任何事,哪怕是他最喜欢的事也从来坐不下来,只是三分钟热度。儿时还显得无关紧要,上学后这个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儿子不仅对其它课程听不进去学不下去,更视写作为“大敌”,谈虎色变,每每写作都对所要求凑够多少字发愁。讲道理让他努力,最初还听;久了,他就说:“我都懂,可我就是不行咋办?”
于是,我选择的教育方式则是“身教”和“循循善诱”。
我听着,觉得此说虽无异于奇思妙想,但就他的写作基础,还想写小说?
然而,“好啊!”我却鼓励了他。
二、打造健康人格,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尽管眼下的学校都公认学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德育”始终摆在第一位,但鉴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其实衡量一个学生优劣,人们更关注的是“语数外”等几门主科的成绩,很多并未把“德”放在首位或作为核心。
大量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态,即使学习成绩优异,将来也难以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一)木桶定律的启示
据说有关方面统计过,每个家庭用于一个孩子从进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全国平均22万元,而城镇则平均45万元。以上都分别是平均数字,恐怕在“望子成龙(成凤)”心态驱使下,稍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其教育投入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然而,都想“成龙(成凤)”,最终“成龙(成凤)”的能有多少?
很多家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溺爱孩子的同时,又希望孩子在学习上要主动、刻苦,这无异于自相矛盾;殊不知孩子在生活中养成的坏习惯也会反映在学习上,因此不能只重视孩子学习中的不足而忽视生活中的缺点。
虽然自己的孩子较聪明,也有些许过人之处,但缺点也很多且很突出,这些缺点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
以往,我和他妈妈在对他的教育问题上常有分歧。我认为要让孩子首先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希望给孩子营造一个愉悦的生活空间;她则认为孩子学习是第一位的,往往因孩子学习不努力而着急生气并训斥他。孩子之所以进步缓慢且常有反复,与父母各唱各的调及家庭氛围有关。
现在,我们总算达成共识,即具体到他个人,身心和学习无所谓哪个第一位;摆在第一位的当是孩子的弱项,应当使良好的品德教育与正确的学习态度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这个道理,就是人们常引用的“木桶定律”,即使所有木条(也可表述为所有强项)都长于他人,有一个木条(也可表述为某个弱项)太短,就会影响整个木桶的水容量,人的最终价值恰恰决定于其弱项。
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要想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应寻求一种“中庸之道”——要张弛有度,松严相接,既给孩子部分自由,也要适当的严管,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一定要严格要求(但切记要注意方式方法上的运用和施教时机的把握——《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用现代语言说意思就是“不战而胜者为高手”,我想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吧)。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畏惧困难的情绪和懒惰的思想却要超过成人。因此父母有责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协助孩子攻克一个个障碍。凡事过犹而不及,因此对于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我们把握一个“度”!
(二)人生“第一次”与“先进一步”
人生在世,从呱呱落地到寿终正寝,总有若干第一次;任何第一次都标志着一种生活考验,也意味一种思想的升华。
成年人处世,常主张“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指危及个人利益时的一种姿态。而在成长阶段,则倡导“先进一步天地宽”,这是时代对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种呼唤;唤醒的不仅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还涵概了对从众心理的反叛。
先走一步后,人们看到的往往是通常认定的“极限”;其实这并非是极限,而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人的一生就因为这若干个“先进一步”,才划分出了常人与卓越的界限。
一天,儿子放学后,对他妈妈说:“明天休息,我和同学L说好了,上午9:00去他家给他补课,可以吗?”
“可以呀。”妈妈虽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咋地,但感受到他乐于助人的心理还是很高兴,“他住在哪里?我明天送你去。”
“不是这个意思。”孩子嗫嚅道,“我已经长大了,想自己去,可以吗?”
这本非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家长何时亦步亦趋地呵护着自己?但时过境迁,现在社会环境较那时复杂,孩子们在家又都是娇生惯养,普遍存在依赖心理,和那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面对这一现实,若从常规角度考虑,与其让他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担着心,还不如送他去来得痛快。转念,刻意培养孩子的爱心,不仅能使之与同伴分享快乐,也能共担忧患;该放手时就放手,不仅任其自主地去抚慰同伴的心灵,也是对其自身心灵的韧性进行演练,无异于一次人生预演。
“好的,你自己去吧,我们不陪着。”我和他妈妈答应了他。
于是,这天儿子一反休息日睡懒觉的习惯;早早起床,8:00一过就拿了手机直奔约会地点。
碰巧,上午我在外办事,心里始终结记着此事,特意往家里打了两次电话。从他妈妈那里第一次得到的消息是,儿子到了小同伴楼下,人家还没有起床;第二次得到的消息是,他已经在人家家里了,我才如释重负。
思之,此举似得不偿失;但想想平素见了邻家宠物狗都躲避,夜里连自家卫生间都不敢独自去的儿子一反家长的呵护,勇敢地前进了这人生一步,还是颇感欣慰。
但愿今后他每个“第一次”,每次“先进一步”都对培养日后的社会生存竞争力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常说,80后的青少年是“自私”的一代,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暂不论此说是否公允,不可否认的是,80后也好90后也罢,在经历了近些年若干次自然灾害后,也是对他们心灵的一次深层净化。因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打破了灾区孩子们平静生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迫使他们要学会勇敢面对;非灾区的孩子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耳濡目染,对生活中一些严酷的现实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成为一种间接的人生经历。而救灾中的种种动人事迹与社会各界踊跃增援捐助的现实,又使他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看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爱的力量!
有道是:猪栏岂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
相传宋神宗姐姐长公主的女儿病了,遍请名医用尽好药也不见好转。闻听山东有著名儿科医生钱乙,便请到汴京。
钱乙诊断后对长公主说:“恕我直言,这是公主对孩子太娇惯,才生这种富贵病。”
于是长公主向他请教。
钱乙说:“富人家孩子,吃穿过于讲究;油腻多了,脾胃阻滞,不思饮食;穿得太暖了,又缺少锻炼,难御风寒。即使治好了病,若不注意,以后还会犯!”
长公主再请教。
他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孩子饮食顿数不要太多,也不要吃得太饱,不然就会伤脾胃,滞血气。”
钱乙为孩子开了药,长公主按他的意思治疗与护理,病很快就好了。钱乙的经验主要讲养育孩子要顺乎自然规律,增强抵抗疾病能力。
而青少年成长也确实有规律,不能将孩子养育成温室花朵,经不起风霜雨雪,没有一点免疫力。“马看蹄爪,人看弱小。”在无情的地震灾害中涌现出的“敬礼”幼儿,“跳楼”女童等等,都显示出其不凡的生命潜力,是华夏未来的脊梁!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对自己孩子也寄予厚望,但处于青春期的他,弱项太多,且叛逆心理太强,还是从实际出发,按照人类成长发育规律,抓住其大脑、身体、性别发育的关键时间,从孩子的薄弱环节下手,尽最大努力吧。
(注:本文应孩子学校之约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