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人做“枪手”,谁让咱无名呢?

(2012-02-01 22:06:15)
标签:

捉刀

捉笔

枪手

代笔

韩寒

方舟子

阅读

写作

为稻粱谋

名气

真才实学

杂谈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给人做“枪手”,谁让咱无名呢?

 

给人做“枪手”,谁让咱无名呢?

 

近日,韩寒与方舟子有关“捉刀”、“代笔”之争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

在下无意卷入这场是是非非争论,只是由“捉刀”、“代笔”这古而有之的说法又引申出“枪手”新概念,不禁勾起些许感慨。

关于“捉刀”,有人亦说成“捉笔”;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捉笔”,其实只是“执笔”的意思;而“捉刀”,则有一个典故。

魏武帝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便让相貌超凡的崔季珪代替自己。真曹操亲自持刀站在假曹操的床边。接见使臣后,曹操派细作追踪去问匈奴使臣: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到后见真相败露,急忙派人追杀这个使臣。由此,有了“捉刀”一说。

“捉刀”之所以被引为“代笔”,说明此现象古已有之。即使在西方,也不乏其例。就连文学巨擘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其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都曾被质疑为“大学才子派”的马洛所作。理由是莎士比亚从剧场一个“跑堂”的杂役“出道”,不仅此前未接受过多少良好教育,而且他在世时也并无多少象样作品出版,那些代表作恰恰都是他去世后才公布于世的。

而本人也曾N次为人“捉刀”,也就是给人做“枪手”,说起来难免有伤自尊。暂且不论什么著作权,只是看着自己的作品出版后署上别人名字,心里也颇不是滋味。

最初,有友人劝阻道:“给人家做枪手,他给你多少钱啊?这可是你的智力成果呀!你何必呢?”我答曰:“以往在企业时,在机关时写了那么多东西,哪个署了自己名字?不也是拿月薪吗?”话说到这里,尽管给人做“抢手”的报酬微乎其微,也换取了心理平衡。好在写的那些东西,很多也不是自己真实感受;既“为稻粱谋”,便也不在乎算谁的智力成果了。但至今仍有个原则,凡文学作品,绝不为人做“枪手”;哪怕不为钱,也要自己版权!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有现代高科技的支持,使大量信息通过网络和其它各种便捷途径传递,挤占了我们的时空及阅读思维、写作思维。“功力”成为这个以急剧变化和纷繁复杂为基调的时代的最大特点。于是乎,“注水”的书籍和粗制滥造的、东拼西凑的、琐碎柔糜的作品铺天盖地。更多的人写作,则根本无需什么灵感,只须点击鼠标,便能搜索大量信息。即使阅读,也大多是浏览式的;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有几人会耗时费心去细细地品谁的文章?这正是现代人写作和阅读的缺失!

在这个前提下,不愿自费出版,无人包装,即使有真才实学者,你的作品就能保证以真面目示人吗?就能保证脱颖而出吗?因此,很多人并非甘心为人做“枪手”,之所以“为五斗米折腰”,谁让咱无名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曲:香柳娘
后一篇:曲:集贤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