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传统思维模式扼杀个性

(2011-06-19 12:24:37)
标签:

教育

中国传统

思维模式

一切为了考试

中间道路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教育:传统思维模式扼杀个性

教育:传统思维模式扼杀个性

时下,“望子成龙”传递出一种社会焦虑;于是,铺天盖地的社会办学潮滚滚而来。然而,无论公办学校的教育还是民办教育,真正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似乎不多。

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超级大民族,而且还是一个有着一致文化认同感的巨大群体,为什么总是爱干蠢事?为什么千百年来总是被外族欺辱和屠杀?恐怕全世界文明史找不出第二个例子。据西方专家测定,中国人智商不比洋人低,有的测定还比洋人高。显然,我们中国人虽智商高却不很聪明,这实属一种反常现象。

文化决定态度,文化就是人的软件,文化决定所选的道路。教育孩子,不一定具备最高的学历(硬件),但不能没有最好的文化。打造最好的文化,植入最好的软件,不妨先来正确认识传统思维模式对我们教育现状的影响。

首先,是概念模糊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大弱点,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概念模糊。重视直观和经验,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如果指导思想概念模糊,就不可能在其引导下讨论清楚任何问题。概念模糊运用于形象思维时会产生灵感,所以我们的唐诗宋词傲视世界;但运用于讨论问题,则会引发“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或“诡辩术”。

譬如,什么叫“新教改”?什么叫“素质教育”?这些口号喊了N 年,“应试教育”的现状却依然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上级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唯分数论”,学校考核老师的教学“绩效”也是如此。这一切都牵扯到学校和老师的切身利益,谁敢违背?谁敢争执?而在这一大前提下,谁又愿意做“无用功”?

其次,是逻辑混乱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又一特点是思维逻辑混乱。换句话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道德和行为的脱节,语言和行动的脱节是国人又一思维模式。所谓“中庸”之道,对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想走一条中间道路,可中间道路是没有的,便常常在“是”与“非”之间采取暧昧态度……有的则滥用一些辩证法,却缺乏逻辑思维,也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譬如,哪样的叫“好学生”?哪样的叫“差生”?如何定义?又如何理解?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所说:“傻子即使听到别人的谈话也会像聋子一样无动于衷。”“如果人们的头脑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那么眼睛和耳朵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摆设。”

第三,是形式主义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这一特点体现为本末倒置。一是形式和内容的脱节,二是现象和本质的混淆。一些决策不是建立在全面调研分析、科学客观论证基础上,而是先有决策,后做论证;一些“突击”性工作不是为了工作本身,通常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同样出国考察,西方人意在取经;国人却是只看人家表面,意思是“我来过了。”

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孩子开展教育?怎样才能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实践?热衷于职称评定论文的老师们,有多少人在真正探讨这些?起码连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老师家访”都少见了。

第四,是思维模式的僵化

思维模式的僵化,用一个模子去套用所有孩子,不经意间也在扼杀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因此,我们倡导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要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则应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在网上看到有一篇题为《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堪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中国是个保守人类胎儿的酒精瓶。”——法国大作家雨果

中国人在中华文明未成熟时期所具有的很强的创造力,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几乎看不到。”——美国传教士马丁

上述评价让我们汗颜,思之确实如此,现代人中国人思维逻辑的混乱、思维模式的僵化,真是愧对祖宗。

爱我们的孩子,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爱就是全副精神养成他们的耐劳作的精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阔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说在新潮流中永远不被淹没的力量”。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们的个性,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品德力、攻击力、防卫力、还有IQ智商,使之成为新潮流中永远不被淹没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