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真实——走向“文明”的“造假”

标签:
挟尸要价曹操墓出土文物获奖照片真实造假杂谈 |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
依托真实——走向“文明”的“造假”
时下,两件事被网络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一是曹操墓的出土文物被疑为“周老虎”,二是《挟尸要价》获奖照片被质疑与事实有出入。
假作真时真亦假。值此社会上“毒奶粉”、“注水肉”(也有注射激素的)、“地沟油”、“小龙虾”(用了洗虾粉的)……泛滥之际,人们已谈虎色变,宁可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但终归奶还要喝,肉还要吃,油还要用,这实属无奈。
不过,这些利欲熏心的造假行为虽然也打着“真实”的旗号,还毕竟来得赤裸裸;一旦被鉴别识破,证据面前便全然无可辩驳。
而另一些造假行为却足以以假乱真,只因其建立在“真实”的事实基础上;尽管各方见解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由此掀起轩然大波,也真的难以定论。
一
先说河南安阳的“惊天发现”、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曹操墓。在苏州举行的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完成一天的三国研讨会后,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发布了以下宣言:在发现、发掘曹操墓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学术造假,建议有关方面取消其资格与称号。
据说,此事令人疑窦丛生。根据早先的报道,曹操墓还没确认之前,周边的土地就已经开始了征地的工作,而一旦得到了“确认”,其动作更加快捷。前段时间还说着不追求商业开发,没有两个月就要新修一条直达“曹操墓”的公路,投资达到六千万之巨,而这条路资金则是“商业运作”。然后就是每张60元的门票了。
尤其是对于墓中的出土文物,学术界也提出了质疑;诸如有关文物“魏武王”石牌中的称谓、字体的“现代化”等等……还有“文物”数量由最初对外宣称的200多件到最近的近500件,一些史学家认为其中有人为因素。
当然,另一部分学者也引经据典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验证这些“文物”的真实性。
本人不了解太多情况,仅参照网上各方观点进行肤浅分析,窃以为:曹操墓的真伪不在于墓地本身,而在于那些“文物”。种种论据和迹象表明,即使此墓是真,那些迅速增加的“文物”数量和不断加快的商业开发步伐,难免有趋于功利的心理在作怪。
二
再说令人震惊的“挟尸要价”事件和由此引发的获奖照片质疑。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出,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此前,这幅照片已获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等几项大奖。第二天,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称,照片《挟尸要价》被误读,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张轶则拿出了事件发生时所拍摄的所有照片,通过“挟尸要价”这一过程的真实来印证这幅照片的真实性。
《挟尸要价》的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
窃以为,此次争议的焦点,也不在于这个事件本身是否真实,而在于获奖照片所解读的内容与事实是否相符。一方把照片上的白衣老者王守海的口型和动作解读为“钱不能少,我只听老板的,老板说把尸体给了我就给……”;另一方则解读为老者在指挥船靠岸。就事实本身讲,有一点不容忽略:不管事后的新闻照片如何解读,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件令人惊悸、难忘而又悲哀的事件,留在公众心中的记忆和悲痛是长久的!这份悲痛一直没有淡化过。
问题在于,“挟尸要价”是没有人性的,而借此炒作为自己获奖的资本也同样不敢恭维。越容易的事越难被人发现,越简单的道理就越发令人想不通,如果照片作者的目的是出于社会正义,是为了揭露这种丑恶社会现实,为什么不拿出这一过程中诸如接钱、数钱、争执等照片参赛,却只从获奖几率高的摄影艺术角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最有信息量”的)选取了这张说不清道不明该瞬间事实的照片?显然,调查结果也并没有确认那获奖照片定格瞬间,王守海是在讲价还是指挥船靠岸;由此看来,照片的真实性就应该质疑。大概调查组也是底气不足,所以没有直接承认照片真实,而是用了“《挟尸要价》的新闻真实”这样的微妙措辞,无异于偷换论题。
许多貌似文明的追求,其实少有文明内涵。譬如,把趋于功利化的炒作称之为良知,把偷梁换柱的掩饰称为艺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称为深刻……如此这般的病态心理模具,不断加工生产着病态的人格面具和流于虚幻的社会意识。使得人们日渐远离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