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逃避时就逃避

标签:
原创人生事业前程情感人际关系得失痛苦面对逃避杂谈 |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
人逢困境,常闻友人类似的劝解,“想开点吧!”云云。
殊不知,陷于困境中的对方,往往面临的不单纯是想得开与想不开的问题。花因风而动,亦因动而落;人因烦事而烦心,亦因烦心而失落。想开了又如何?要改变就要处理解决问题,因为问题依然会存在。
坦然面对、主动解决乃至摆平无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上策;但现实生活中,亦非具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可以使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人,毕竟还有一个所处客观环境和自身能力的问题。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主动地处理解决问题外,有时所谓“消极”的逃避也未尝不是好办法。
人生的风景,并非永远都像想象中那般美好。生命中有着许多无可奈何的悲哀和痛苦,其本身就是战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战争。有时甚至生死都不由己,就好像花开枝头一样,要开要落,要聚要散,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的。在这种情况下,想不开当然是不可取的;而人的生命很脆弱,若不切实际地一味强行面对、执着改变有时也就意味着绝望,也就是死。
历史上,除了“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哪怕是现当代鲁迅和季羡林这样的大文豪和著名学者,面对当时所处恶劣的社会环境都曾选择过逃避;而戊戌变法失败后决心以死殉国的谭嗣同,虽然没有选择逃避,慷慨地说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却也将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即使像国家领土主权这样的大事,小平同志与日本搁置钓鱼岛争议而“求同存异”的做法总比急于解决而出卖领土的做法聪明;尤其是标榜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被革命史界称之为当时的“战略性转移”,不也是一种逃避吗?否则,面对反动势力强大的围剿,难免不会全军覆没。
绝代英雄侠士,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他的烦恼和不幸,只不过这些事都已被他耀目的光环所掩。人们只能看到他的光彩,却忘了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因此,何必为逃避而耿耿?
有人说,西方是出堂吉诃德的地方,而我们东方则是出阿Q的地方。他俩在社会上同处于弱者的地位,一个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而另一个却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两个悲剧人物都是脱离社会现实,而后者的麻木健忘却属于东方人典型的一种逃避心理。
而逃避的方式也并非只有一种,就是说,换个环境是逃避,按兵不动不出击也是一种逃避,关键在于求得好的心态。
像有的“星”级人物自尽,思之既不乏“名”与“利”,又身居豪宅,不论陷入何等困境,若按常规理解,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可又为何选择从高层豪宅窗口跳下来?还不是心态问题嘛。窃以为,无论是因为想不开也好,还是因为无能力处理也罢,终归是因为其太执着面对眼前的一切;恰恰没有选择适当的逃避,而最终导致选择最根本的逃避——死亡。因为越冗长复杂的事,往往结束得越突然。
活在世上,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克服;而逃避也未必是懦夫的专用名词,只要能尽量使自己短暂人生中更多的时光快乐起来,该逃避时就逃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