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阅读”的今古差异

(2009-03-01 15:27:13)
标签:

原创

阅读

浏览

功利目的

教育

人气

人文素养

游学

理论联系实际

杂谈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浅谈“阅读”的今古差异

浅谈“阅读”的今古差异浅谈“阅读”的今古差异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技术的支持,使得大量信息通过网络、电视、音像制品等挤占了我们的阅读时空和阅读思维。“功利”成为这个以急剧变化和纷繁复杂为基调的时代一最大特点。

无论传统的纸质书籍,还是现代电子资料,其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和琐碎柔摩,常常使人产生一种困惑和茫然。甚至有人出于投机取巧,干脆不阅读,认为即使不阅读也能获取大量信息。这恰恰反映出现代人阅读上的重大缺失。

于是,有哲人认为:目前的教育虽可出人才,但难出圣贤。他们的依据是,古今教育在指导思想和教育方式上存在根本差异。

譬如古代,学子从七岁起就跟随老师,而不再跟父母,一直到十二岁。那时(非公历纪年,还没有星期概念)大约每月初一、十五和过年、过节放假。老师教学生,一是生活上:教洒扫应对、侍奉父母、与兄弟姐妹相处,要求他们懂孝悌。二是学术上:教他们读书,却只教诵读,诸如四书五经之类,并不讲解意思;每天教一段,背熟了还要反复背诵。因为这个年龄段理解能力还远远不够,而记忆力却最强,甚至终生不会遗忘。有“百读自解其意”之说,而按照佛家一个更重要的阐释是,小孩若无事可做,会胡思乱想,智慧便消弭了;背书可将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清净。这个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无和”。

从十三岁起,就可以读太学了。那时没有中学大学之说,太学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此时就是求智慧了;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之前是教你“无知”,现在则把过去念过的书,由老师讲解,同学一起研究讨论。那时到太学读书,不用像现在带很多书,而是从小都熟练背诵过的,且版本统一,说到哪一部书的某页某行某字都知道。老师教书也不一定在教室里,多半是游山玩水,即所谓的“游学”。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学生,有事弟子服其劳,准备茶酒饭菜;用小车推着老师,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三四个月后回来,课程讲完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成就了“无所不知”。

在太学读几年,便可参加科举考试(高考)。最高的是国家考试,考取了叫进士(即今天的学位);第二等是省考,相当于省教育厅主持的考试,考取称举人。一旦考取进士,政府就可以分配其到地方担任市长、县长等。那时,很多不满二十岁的学子就担任了地方要员,也颇有政绩。

以往,我们很多传统的成功经验,一概被自己当作“封建糟粕”扫进历史垃圾堆,却为世界所汲取。比如现代公务员制度公认源自英国,而诞生于鸦片战争时期的这一制度,英国人恰恰是学习借鉴了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偶撰写此文,非为复古,而意在借鉴老祖宗的一些有益经验;倡导合理安排阅读,掌握阅读技巧,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