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雪独行者
风雪独行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160
  • 关注人气:1,6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为何情难久?

(2009-01-27 01:42:32)
标签:

原创

两性情感

夫妻关系

和谐社会

理解与尊重

适合与适应

文化

分类: 风雪情感-情感话题

人生为何情难久?

——读《浮生六记》有感

 

李白诗云:“人生在世须尽欢”,然而现实的人生体会却总是苦多乐少。这不仅因为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且因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还都是以人性的压抑为代价的。

最近,读了沈复(清代)的《浮生六记》,抚今追昔,颇有感慨。

在该作品中,沈复特意将有关夫妇生活的内容放在卷首,“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也就是说因作者想到《诗经》中的“关雎”(歌唱两性情感的)为三百篇中的首篇使然;由此可见,古来人们视夫妻关系为人生中何等重要之内容。

在《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曲折委婉地写出了夫妻之间恩爱之情,刻画了芸娘这个蕴涵着新时代气息的美好女子形象,以及她不能见容于传统宗法大家庭所必然遭遇的悲剧命运。

作者在描述芸娘未嫁时,写道“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在描述婚后生活中,不仅彼此恩爱“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而且常常促膝夜谈,交流“各种古文,宗何为是?”并戏曰彼此关系如“当日文君之从长卿,或不在琴而在此(赋)乎?”

其实,从主观上讲,芸娘也“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她刚过门时,每天很早起床,勤俭持家,沉默少语,对人恭而有礼;在公婆发生矛盾时,她“宁责于翁,勿失欢于姑”,甚至热心张罗为丈夫纳妾,无不显示出传统“妇德”对她的影响;但是在一个家规甚严且充满了矛盾的和利害之争的大家庭中,夫妻关系过于亲密,形成恩恩爱爱的“二人世界”本身就是容易招致非议的,况且其思想又是那样新潮……这一切和鲁迅笔下的涓生与子君(见《伤逝》)虽背叛了大家庭走到一起,却陷入经济困境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当今社会,夫妻关系的聚或散,已少有封建礼教的精神桎梏;两性情感的不睦,也少因经济拮据而引发的人性压抑;却往往由于彼此缺乏理解或尊重。试想若能实现彼此的理解或尊重,真正形成恩恩爱爱的“二人世界”,势必“夫妻同心,其力断金”;即使陷入一时困境,彼此不断触摸心灵键盘,点击出情感火花,相濡以沫也能加深感情。

偶始终认为,夫妻间的矛盾无所谓是非对错。一是很难判定,在各执一词的前提下若坚持判定,其结果只会加深矛盾;二是即使能判定出个结果,又有什么意义?正确的不会进行表彰,错误的也不会展开批判。

夫妻关系毕竟是由两个个体组成,矛盾在所难免,沟通亦势在必行;若必须找出难以融合的答案,窃以为只有彼此是否适合并适应。一般情况下,彼此不适合难以沟通便到不了一起;即使到了一起才发觉不适应,也会妥善分担子女抚养责任后和平分手而不应相互伤害。

而现实中的很多夫妻,常年无休止的争吵,各不相让,尤其是动辄恶语相向。有的为逞一时口舌之利或泄一时之忿,无所不用其极;诅咒惟恐不入木三分,谩骂惟恐不切中要害。如此这般,只会不断复制情感伤害而添加新的心理压抑,江湖如此险恶,无心灵港湾休养生息,怎能以平静心态再扯征帆?人生苦短,势必影响到事业,又是何必?

总觉得,相敬如宾的生活氛围还是值得提倡。就像“闺房记乐”中作者描述的,一个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女子,尚且“迂拘多礼,偶为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衣授扇,必起身来接。余始厌之,曰:‘卿欲以礼缚我耶?语曰:礼多必诈。’芸两颊发赤,曰:‘恭敬有礼,何反言诈?’余曰:‘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芸曰:‘至亲莫如父母,可内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

这段话是说:芸好像很迂腐拘谨多礼,偶尔为她披衣整袖,她总是说:“得罪”,有时递给她毛巾或扇子,也必须起身来接。作者很不喜欢她这样,说:“你要用礼节来束缚我吗?常言道:礼数多必定虚伪。” 芸听了两颊发红,说:“恭敬有礼,怎么说是虚伪呢?”作者说:“恭敬在于内心,不在于表面一套。” 芸说:“最亲的人莫过父母,难道可以对他们内心恭敬而表面张狂放肆吗?”

而这时作者见自己理屈,赶紧解释是开玩笑;芸说:“世间夫妻反目,大多因玩笑引起,以后不许这样气我了。”作者赶紧以实际行动温存她,她才破颜为笑。此后他们之间“岂敢”“得罪”竟成了常用语。

我想,夫妻间的客套倒不必严重到如此地步;此文要说的只是,中华礼仪之邦一些优良传统还是应该继承,两性间应该具备起码的理解和尊重,仅此而已。牛年要粘贴“牛气”,搜索下载并复制保存美好希望,更要像老黄牛那样辛勤耕耘情感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