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银行经营模式助推高利贷
中午吃饭,听朋友说,他家隔壁的一个举债者全家躲债去了,这户人家参与高利贷,为担保公司做资金中介,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只好出去躲债过年。年关将近,不知将有多少家庭无法在家过年,真的凄惨。原本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民间借贷为何一夜之间成为今天的结果,这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结果。应该说,这个结果的出现和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相关度。
温州存在着大量的小微企业,包括工商业户在内,这种企业大约有45万家(户),他们虽小,但是,在温州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工业企业来说,这些小微企业很多没有自主的产品,或者为大中型企业贴牌生产,或者干脆就为大中型企业生产零部件。他们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为大中型民企转型发展给予了支持。这些处于食物链最低端的企业生存最为艰难,他们的资金来源,要么通过民间借贷,要么用房子进行抵押贷款。资金成本比较高。温州的大型企业才18家,中型企业有599家,其余的均是微小企业。
这几年,人民币升值,外贸出口下降,订单减少,工资大幅上涨,而民营为主的制造业,其产品一直处于低端,要想转型升级,说说容易,操作起来,难上加难,资金、技术人才都是瓶颈。只有那些获准上市的公司,有了钱就有了人才,有了技术,才谈得上转型升级。
以温州的制造业为例,早几年就已经进入了寒冬,一些比较大型的制造业都想方设法进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介入房地产业,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舍弃老本行,那是他们曾经的荣耀,是他们的社交平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融资平台。2004年,温州就有9家企业,成立财团,开发房地产。
中国的银行一直为政府操控,其本身也没有多少自主权,比如贷款规模,比如利率等等。在规模的控制下,银行以实行风险控制为名,向企业提供的大都是一年期短期的贷款。短期贷款,要命的是贷款到期要马上归还,方能再续贷。举新债还旧债。企业为了还银行的旧债,就必须从民间借贷,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什么信用证的保证金啊,承兑汇票的保证金啊什么的等等,都需要通过民间借贷来周转。
每当资金紧缺时,银行贷款规模抽紧,企业还了旧债就拿不到新债。长期使用民间资金吧,这么高的利息怎么承受?但是企业一旦资金周转不灵时,急于用钱,银行一时又借不到,也只能以更高的利息向民间求资金,以解一时只需,没有其他的选择。几乎所有经营资金业务的民间组织都是说,借款是为了垫资过桥用的,这就迷惑了市场的眼睛。因为,短暂的资金周转,哪怕利息再高些不怕,就几天功夫。温州人的习惯是,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会通过人情关系来解决。
温州曾经经历过两次民间金融危机,一次在八十年代,一次在九十年代,经历过那两次危机之后,其实人们有着经验教训的。所以,2000年以来,人们对民间借贷持谨慎的态度,不求高利息,只求稳健。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建筑商,持有一级资质,很不容易的。2009年,他看到房地产那么火爆,又可以赚高额利润,自己为房地产商建筑房子,赚的钱远不如开发商,于是,和几位朋友一起开发房地产。他从民间借贷,因为信用好,人们很愿意将钱存在他那里。当时,温州一般的民间借贷年利率为12%,他说他只能承受年9%的利率。但人们还是将钱存他那里,虽然,少了些,但比银行储蓄好多了。一直以来,温州的民间借贷都是很健康的。
温州原本还有人力三轮车,很容易车祸,和城市身份不相符合。而且,有牌照的历史遗留的三轮车才两千来辆,那种无牌照的却有着数万两,他们依附着合法人力三轮车,生活得很是滋润。警察管不胜管,很是头疼。新任的书记决心彻底取消人力三轮车,结果,随着合法的三轮车被取缔,不合法的自然就消失了。
同样的道理,银行总是采取让企业先还掉旧债,再发放新债的方式来操作,这就使得人们以为所有的高利贷都是为了过桥应付银行用的,人们不去追究这些钱究竟流向何方。这种过桥的存在,使得民间借贷利率越来越高,直至崩盘。我就不明白,银行贷款到期之后,如果条件符合可以给予续贷,就直接续贷就好了,为何一定要让企业先还清贷款再申请新债?这有意义吗?如果不予续贷,当场就说明好了。是为了便于权力寻租?有的银行职员甚至压着贷款不放,帮企业从民间借贷。现在温州很急,急于走金融脱媒的路子,都在想方设法让民营企业加快上市的步伐。
现在,温州的实体经济陷入到出口增速减缓,劳动力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等多重困境中。民间借贷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银行。温州25家银行对企业实行帮扶的办法,希望企业走出困境,同时也让自己走出困境。在民间借贷危机中,实体经济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大部分银行对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率上升到2%,有的甚至达到3%。但是,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还是很难,完全的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的贷款几乎没有。
现在实体经济又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因为在中国,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就没有经济的实实在在发展,玩股权、玩资本、玩金融,都是没有前景的,都是不能为社会直接增加财富的。要想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必须进行较大的改革,如果企业符合继续借贷的要求,就直接续贷好了,没有必要举新赎旧。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应该加快速度,应以风险控制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的利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