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2012-11-17 13:16:2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他人转载 |
学习学习
婴儿的主要活动是吃奶,主要影响者是母亲,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信任。
婴儿出生后的种种生物学的需求,如果获得满足,会使婴儿对周围的人,尤其是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适当的满足,会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会延续到以后的阶段。
要使婴儿建立信任感,关键是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让他对父母的活动及自己需要的满足产生预期并使期望得以实现。
这一时期婴儿最早获得的同一性:“我就是我所希望自己占有的和给予的”。
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实现对大小便的控制,主要影响者是父母,发展的基本任务的培养自主性。
随着儿童学会了说话和走路,活动空间扩大,自我开始萌芽,儿童开始藐视外部世界的控制,处处希望体现自己的自由意志。
要使儿童获得自主感,关键是让儿童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力,这是自主感的源泉。父母要给儿童适度的自由,又要对儿童的行为作必要的控制。如果对儿童排便不当等行为批评、限制、惩罚过多,儿童就会产生羞耻感、认为自己无能的怀疑感。
这一时期形成的同一性:“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
此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主要影响者是父母。
主动感包括雄心和责任感。此时期儿童有可能将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以外,因此他必须发展“良心”,使自我在不受父母直接控制的时候,仍能由代替父母声音的内部良心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于是产生主动性。若父母对儿童活动嘲笑,儿童就易产生内疚感。
此时期儿童已意识到性别差异,并建立起适当的性别角色。当父母中的异性者被儿童充当爱恋对象时,儿童更加认为自己与父母中的同性者有相同特性或机能,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儿童建立起自己适当的性别角色。
游戏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此阶段也称“游戏期”。
此时期的同一性:“我就是我所能想象的我,所能成为的我”。
此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学习和同伴交往,影响者已由父母转向老师和同伴。
此阶段儿童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希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因此,他必须勤奋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因此而产生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冲突。此处勤奋感不仅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胜任感。
此阶段若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受到成人鼓励,就会越来越勤奋。若屡遭失败和批评,就易形成自卑感。
此阶段的同一性:“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我”。
此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同一感。随着性成熟等生理发展带来的困扰,及新的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的出现,即将成人而将来成人角色的未确定等,此时青少年会对原来形成的自我同一感发生怀疑,产生关于“我”的诸多疑惑——同一感危机。
同一感: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同一感实现:
(1)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独特、有自己个性的个体,虽然能与他人合作,但与他人是分离的。
(2)自我本身是统一的。需要、动机、反应模式等可以整合一致。
(3)自我所设想的我、自我所觉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二者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努力追求的目标及采取的手段是社会承认的。
同一感拒斥:个体过早拥有未经自身探索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过早停止对同一性的探求,仅仅是接受了权威人物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东西。
同一感混乱: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我同一感。
同一感延缓:尚未确定明确的目标,还处在探索、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程之中,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
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少亲自去作一些试验,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探求和同一性的混乱,可能实现更牢固、积极、富有创造性的同一。
形成同一感是终身的任务。
建立亲密关系,即婚姻关系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若早期发展阶段有缺失,同一性没有真正形成,这些个体就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此阶段的同一性:“我们就是我们所爱的”。
抚育后代和创造是这阶段的主题。没有繁殖,人格就会停滞和贫乏。
此阶段,老年人开始对自己一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当他们觉得有价值时会产生整合感。否则就会产生失望感,从而惧怕死亡。
原文地址: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作者:悠悠子木
一、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心理性欲理论的异同
1、更强调自我的作用——本我起绝对作用
2、更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仅囿于母亲—儿童—父亲的狭隘三角关系
3、将个性发展扩展为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只到青春期
4、认为人性无天生的善恶之分,有向善和向恶发展可能——人性本恶
二、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同一性渐成说)
1、人格发展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
2、这些任务由成熟和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
3、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儿童完成任务的程度不同,发展的结果和过程也不同
4、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个任务的完成,但一个阶段的任务若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导致病理性后果
5、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不复存在了,在以后的发展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矛盾
三、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同一感获得对同一感混乱(青少年期)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
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