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唐玄宗泰陵,登顶尖山

标签:
骑行无疆蒲城唐泰陵尖山 |
唐泰陵距西安市阎良区约75公里路程。从阎良出发,从富平县东边沿国道G108向蒲城方向一路平路骑行。
在富平王寮镇附近经过国道旁一棵千年古槐。这棵古槐历经风雨上千年依然顽强生存,每逢春暖花开仍会焕发生机。
传说千年前有位晋商路过此地时,拉车的毛驴啃食了这棵槐树的树皮,于是放下银两当做赔偿,从此村民便把此树当做晋商的财物予以呵护,使其得以成活并延续千年。
从2013年至今每年骑行这条路时都可以看到这棵老槐树,也拍了不少它的照片,对比看看除了周边环境发生变化以外,这棵树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今天特意停下来绕着树仔细看看,竟然发现树枝上有人敬献了一串手链~
沿国道G108一路向东到达蒲城县桥陵镇,距阎良约50公里左右。
在桥陵镇桥陵村丰阳学校门前,矗立着一座清乾隆年间的“武当山进香礼毕设醮碑楼”,该碑楼始建于1785年,是当地一名叫王演的道教信徒去武当山进香学道后回来特意建造,用来祈福消灾的道场,碑楼通高16米,内嵌一块“武当山进香礼毕设醮告成记”石碑。
历经二百余年的碑楼如今仍然保存完好实在难得。
桥陵村是以著名的唐代帝陵——唐桥陵而得名的村子,现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桥陵建于公元716年,是唐睿宗李旦(李隆基之父)的陵墓,陵山为“丰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气势最恢宏的帝陵,参观门票35元。像这样的帝王陵墓建议实行免费政策,因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里面可看的东西并不多,不如作为考古科普场所免费对外开放。
桥陵附近国道以南的田地里还有惠莊太子墓、惠文太子墓、云麾将军墓、梁国公主墓、息国公主墓、代国公主墓、金仙公主墓等多处贵族陪葬墓,不过大多没有墓碑和标志,更没有石人石马等石刻,只有孤零零的墓冢。
从桥陵村沿县道X308继续向东骑行,在武则天后人聚居地桥陵镇武家村路口看到一座“中国火药发源地,焰火之乡”孙思邈的雕像。众所周知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说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曾在蒲城炼丹并在《孙真人丹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虽然蒲城是不是火药的发源地还存有争议,不过蒲城县的焰火确实历史悠久,蒲城人用火药制作的爆竹、花火最早在唐朝时便在京都长安燃放,明朝时作为贡品供宫廷使用,解放后更有了长足发展,被称为中华一绝。
武家村东面县道旁边的唐金仙长公主(李隆基之妹)墓碑。史书载金仙公主自幼厌倦宫廷争斗,一生潜心道学,44岁病逝于洛阳,公元736年迁坟于此陪葬父亲唐睿宗李旦,其墓碑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已收藏于惠陵博物馆中,此处所立碑石为复制品。
在桥陵以东约6公里处的县道南边有一座较大的坟茔,封土堆上柏树成林,这就是唐让帝李宪的惠陵。李宪是李隆基的大哥,本当被封为太子,但后来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后李隆基追封李宪为“让帝”,为其陵取名为“惠陵。也就是说虽然惠陵是按照帝王陵的规格建造的,但墓主并没有真正当过帝王。此陵参观门票为20元。
在县道X308三合乡高家村附近有一座“李敷仁纪念馆”,李敷仁(1899-1958)陕西咸阳人,祖籍蒲城县,我国著名教育家,解放前曾任延安大学校长,创办过《老百姓》报等刊物,去世后被追认为烈士。
纪念馆不收门票,但似乎也没有对外开放,所以只能拍几张外景照片。
沿县道上G6521榆蓝高速高架桥,可以远眺到北面的金粟山,其中最高的那个山尖应该就是唐泰陵的陵山“尖山”了吧。
途经县道旁边敬母寺村的清代文昌阁。
X308上的泰陵方向指示牌。
拐弯路口处的梨园广场雕塑——贵妃追梦。
拐过弯,沿着力士路一路向北骑行,途经“山西村”村口。
整整3公里缓上坡,正前方就是泰陵陵山“尖山”。
到达唐玄宗李隆基泰陵,这里目前还算是蒲城县一处难得的免费景点。
墓道两旁的石人石马等石刻保留了不少,还有一座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墓碑,这些在上次的游记中已有介绍,这次主要奔着登山而来,无暇欣赏这些文物古迹。
停放好车子开始徒步登山。尖山并不高,上山的路被开凿和踩踏得清晰可辨,坡道也不算陡,相对富平唐丰陵陵山虎头山更加好爬,基本上直立身子不需手脚并用就可以登到山顶。
起初的登山路是开阔的土路。
越向上路变得越窄。
最后就完全变成石头路,不过都是很大很稳的巨石,踩着石头当成的台阶就上去了。
先到达一处小山头,再顺着山脊向尖山之巅进发。
总共用时半小时左右就到达了尖山最高点,在山顶草木上系上祈福好运的红丝带。
尖山最高点的岩石上刻有两个心形图案,不知道代表什么含义,是不是还缺少一支丘比特之箭将它们穿起来。
最高点上的岩石刻痕。
顺利下山,骑上山地车原路返回阎良。
本次骑行全程共约165公里,轨迹如上。
(完)
转载本文须注明[文章源自 骑行者_无疆 的博客]。
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