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最后一骑:富平流曲、曹村赶集shoping大血拼

标签:
骑行无疆阎良重宁堡孝子梁悦 |



大家沿省道S106向东骑行,到流曲镇路口处向北拐弯。

流曲镇的特色小吃琼锅糖有八百多年制作历史,据说明朝吏部尚书孙丕扬曾将琼锅糖作为贡品献给皇上,使琼锅糖名扬天下。

流曲镇距阎良约27公里,全程基本平路。


制作琼锅糖的半成品“灶糖”。

制作琼锅糖的作坊。

切好的琼锅糖。

制作琼锅糖的案板。

案板上均匀铺满芝麻。

芝麻。

芝麻要炒熟后再掺入灶糖中。

制作机器。

制作机器。

骑友们在品尝做好的琼锅糖。

百度了一下琼锅糖的制作方法:琼锅糖采用流曲特有的优质井水与陕北产精选优质小米蒸馏,与大麦芽搅拌发酵淋汁,用铁锅熬成糊状"灶糖"取出冷却,再在蒸汽加热中反复拧条拉扯,使糖色由黄变白如琼。然后与炒熟的黑芝麻或白芝麻与其他辅料分层置于瓷缸内热焖,最后混压成饼,切成条或片,既成香味醇郁的风味食品"琼锅糖"。该糖全部采用手工精心制作,因其香脆,口食味美,做工考究,为纯天然食品,稀有食补佳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礼物。

制作师傅在用擀面杖擀压灶糖。


制作机器。

骑友们在品尝做好的琼锅糖。

百度了一下琼锅糖的制作方法:琼锅糖采用流曲特有的优质井水与陕北产精选优质小米蒸馏,与大麦芽搅拌发酵淋汁,用铁锅熬成糊状"灶糖"取出冷却,再在蒸汽加热中反复拧条拉扯,使糖色由黄变白如琼。然后与炒熟的黑芝麻或白芝麻与其他辅料分层置于瓷缸内热焖,最后混压成饼,切成条或片,既成香味醇郁的风味食品"琼锅糖"。该糖全部采用手工精心制作,因其香脆,口食味美,做工考究,为纯天然食品,稀有食补佳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礼物。

制作师傅在用擀面杖擀压灶糖。

使灶糖的每一层都均匀粘上芝麻。



擀压均匀后还要用刀切块。

后院里有一口熬制灶糖的大锅。

大铁锅。

制好装袋的琼锅糖。

包装好的琼锅糖。

给家人带回去品尝。

参观了琼锅糖的制作过程,大家来到流曲镇集市上。



擀压均匀后还要用刀切块。

后院里有一口熬制灶糖的大锅。

大铁锅。

制好装袋的琼锅糖。

包装好的琼锅糖。

给家人带回去品尝。

集市上有很多卖肉的地摊,肉价比较便宜,顺便给过年购置一些排骨。

集市上的炸油糕摊。

品尝一下刚出锅的油糕。

离开镇上,来到流曲镇西北方向的昌宁村。

昌宁村古名“重宁堡”,据说这里有一座古城楼,大家特意前去参观。沿途就可以看到有一圈青砖与夯土围筑的城墙。

绕到正门,一座高大的古香古色的城门楼赫然屹立。

城门楼旁边有一座富平县重点文物保护碑。

碑文记载了重宁堡古城墙的简介:其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平面呈长方形,周长416米,墙体高9米,顶宽3-4米,底宽5-6米,北面开一座城门,上面建有6米高的城楼,城门外东侧建有一座鲁班庙,西侧建有一座老爷(关公)庙,城门前20日处建有远门,四面构成了瓮城结构。城体外侧建有凸出的七座城墩,东南和东北角城垛上各建有一座四至五米高的八角砖塔,其余城墩上均建有敌楼,整个城体内为夯土,表面全用大青砖包砌,上面还建有垛墙、宇墙等附属建筑。城墙内筑有7米内马道,城墙外护基6米,护基外为9米宽的护城河环绕一周。





集市上的炸油糕摊。

品尝一下刚出锅的油糕。


昌宁村古名“重宁堡”,据说这里有一座古城楼,大家特意前去参观。沿途就可以看到有一圈青砖与夯土围筑的城墙。

绕到正门,一座高大的古香古色的城门楼赫然屹立。

城门楼旁边有一座富平县重点文物保护碑。

碑文记载了重宁堡古城墙的简介:其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平面呈长方形,周长416米,墙体高9米,顶宽3-4米,底宽5-6米,北面开一座城门,上面建有6米高的城楼,城门外东侧建有一座鲁班庙,西侧建有一座老爷(关公)庙,城门前20日处建有远门,四面构成了瓮城结构。城体外侧建有凸出的七座城墩,东南和东北角城垛上各建有一座四至五米高的八角砖塔,其余城墩上均建有敌楼,整个城体内为夯土,表面全用大青砖包砌,上面还建有垛墙、宇墙等附属建筑。城墙内筑有7米内马道,城墙外护基6米,护基外为9米宽的护城河环绕一周。




重宁堡古城楼已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城门楼是2006年西北工业大学的倚朝晖教授个人出资10多万元重建的。

参观过重宁堡古城门,继续向西北方向骑行,来到昌宁村梁家堡,这里有一座唐孝子梁悦祠。

梁悦(公元800-?)唐朝24孝之一,富平县昌宁村梁家堡人。据《旧唐书》记载,梁悦为父报仇杀仇人秦果,到县衙自首。对于梁悦的处置在当时社会引起了争论,县衙不能定夺便上报至朝廷,唐宪宗也拿不定主意,后韩愈上书《复仇状》为其伸冤而改死罪为杖决一百发配循州,晚年梁悦获救回归故里。民国三十二年(1933)后世以悦纯孝,为其立祠,供奉进香。祠内现保留《复仇状》碑刻嵌于后墙上。

由于梁悦祠大门紧锁,只能通过门缝看到里面的部分场景。

梁悦祠门前院子里有富平县文物保护碑一块。

碑文有孝子梁悦的介绍。

离开梁悦祠,沿乡道Y377向曹村镇方向骑行。


梁悦(公元800-?)唐朝24孝之一,富平县昌宁村梁家堡人。据《旧唐书》记载,梁悦为父报仇杀仇人秦果,到县衙自首。对于梁悦的处置在当时社会引起了争论,县衙不能定夺便上报至朝廷,唐宪宗也拿不定主意,后韩愈上书《复仇状》为其伸冤而改死罪为杖决一百发配循州,晚年梁悦获救回归故里。民国三十二年(1933)后世以悦纯孝,为其立祠,供奉进香。祠内现保留《复仇状》碑刻嵌于后墙上。

由于梁悦祠大门紧锁,只能通过门缝看到里面的部分场景。

梁悦祠门前院子里有富平县文物保护碑一块。

碑文有孝子梁悦的介绍。


石碑上赫然写着“贾岛墓”三个字。贾岛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有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贾岛的名作,可是未曾想到他老人家的墓竟然会在富平。上网百度一下,原来贾岛墓在全国还有很多处,如四川安岳、四川大英、北京房山等,而陕西富平县的贾岛墓据说只是座衣冠冢。因为贾岛生前确实在富平待过几年,而曹村镇的大贾村就是其当初居住过的地方。

碑文上刻着明代《富平县志 乡彦志》的摘录文章:贾岛最初是个和尚,游东都洛阳时,洛阳禁止和尚午后出门,贾岛曾写诗表达伤感之意,韩愈赏识其才华,就教他写诗,后来贾岛考上进士并还俗。他写作喜欢独自“苦吟”,一天在路上碰到一位大官,贾岛骑着毛驴正在吟诗而没有回避,结果被当官的训斥了很久。他考了很多次举人都没考上,但他的诗作却开始出名。文宗时贾岛遭人诽谤而被贬为长江主簿。会昌初年,以普州司仓参军升为司户,可是还没上任就去世了,享年65岁,葬于富平贾村(即现在曹村镇的大贾村),墓碑位于村子南面,即贾岛当年寄居过的地方。
下方还有《富平县志
地形志》中的一段摘录:(觅子店)东面20里的大贾村,有一座唐朝的贾岛墓,墓碑是柳公权书写的,我年轻的时候还曾看见,现在已经没有了。

贾岛墓园大门上有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考古学家罗宏才老师撰联,乔山书院名誉院长、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老师提笔书丹的“端情思想八代你去听闻,正衣冠走七步我来推敲”楹联一对。

园内有草亭、有石刻。


石刻后有一座圆形墓冢,应该就是诗人贾岛的衣冠冢了。
曹村镇的酸石榴也是一定要买的。



品尝酸石榴。



买爆米花。

一不留神采购的年货就挂满了车子。

从曹村镇再向北骑行,一路上坡。

过太白村,



进入柿子优生区。曹村镇果园以种植柿子、苹果为主,而用柿子做成的柿饼则是富平县的一大特色产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曾以“柿子红遍马家坡”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现已出口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柿子之乡”。

到达马坡村。

马坡村村头有一颗树龄上千年的柿子树,被称为“柿寿星”,



品尝酸石榴。



买爆米花。

一不留神采购的年货就挂满了车子。


过太白村,



进入柿子优生区。曹村镇果园以种植柿子、苹果为主,而用柿子做成的柿饼则是富平县的一大特色产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曾以“柿子红遍马家坡”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现已出口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柿子之乡”。

到达马坡村。

马坡村村头有一颗树龄上千年的柿子树,被称为“柿寿星”,

据说唐永贞年间修丰陵时就有这棵树了,因其位于丰陵陵园的西门且枝叶繁茂,被称为“唐王陵前神仙伞,千年古木柿树王”。

寿星树下刻着很多文人墨客的题字。

骑友们在寿星树下合影留念。


里面空荡荡的,未见说明。


大家来到一户农家购买柿饼。
每人都盆满钵满,欢欢喜喜准备回家过大年。
(完)
骑行时间:2018年02月10日
骑行路线:阎良—阎富新桥—频山大道—S106—X220—流曲镇—曹村镇—X227—频山大道—阎富新桥—阎良
骑行距离:全程75公里(行者路书编号:#1333704)
骑行路况:柏油路,缓上坡路
骑行难度:☆☆☆☆☆☆☆☆☆☆
更多原创骑行文章,请关注“阎良骑行爱好者群”公众号:
前一篇:以骑行之名,享受雪天火锅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