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现金骑游1000公里之1:阎良-潼关

标签:
骑行无疆阎良潼关零现金 |

出发前做好了详细的骑行计划书,初步计划骑行9天到达目的地江苏省连云港市。

第一天:西安市阎良区-渭南市-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共骑行126公里。

一行人陪着我们从阎良区新汽车站出发,一路沿关中环线陪骑到相桥镇,

非常感谢群友的送行和鼓励,在相桥镇的路口依依不舍与大家道别。

即将踏上征程的五位骑友一起合影留念。


过了赤水河大桥,路边有一块写着“华州人民欢迎您”字样的牌子,表示已经进入渭南市华州区界内。

从桥头右拐下到一条砂石路上向赤水镇方向骑行。

砂石路颠簸不平,有很长一段都是搓板路况,表面的细沙石让车轮不停打滑,完全不敢使用刹车。


牌楼旁边有一块古碑,碑文抬头:嘉靖已未春正月,正文:唐汾阳王故里,落款:华州知州朱茹立,算一算这块碑已经有450多年历史了。




牌楼后方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尊杨震先生的全身石刻雕像,

雕像底座有杨震的简介:杨震(公元?-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今潼关水峪口村)人。长期从教,人称“关西夫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扬古今,因称“四知先生”。杨震死后葬于潼关四知村。“四知拒金”也称“暮夜却金”,说的是当年他前往州郡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雕像右侧墙边立有一块景观石,上刻《重修杨震公祠记》,旁边还立着一块潼关县重点文物“杨震墓遗址”的保护碑。

雕像正后方有一座城楼似的建筑,中间开三门,正中间大门上方匾曰“杨震公祠”,两侧对联“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两侧小门上各书“秦风”、“汉韵”。

从中间门洞进入,回望城楼,中门上题“千秋人镜”四字,两侧对联曰“时念四知潼关升起一轮月,日行三省心海敞开万里天”。两侧小门上各题“莲清”、“松直”。

进入院落的正前方是一座气势磅礴的两层阁楼建筑,中间大门上方匾额为“四知堂”,两侧有楹联“叩关瞻胜概对月色河声,尽勾留三省鸡鸣千秋虎踞;入馆谒先生浴清风正气,相澡雪九州肝胆万里河山”。

步入大厅,迎面是一道屏风,左右两侧是参观通道,左手进,右手出。屏风上写有“风范千古——杨震清官之路”的介绍:东汉时期的杨震本无意为官,他从事教育30余年,桃李满天下。50岁那年在多次谢绝州郡的邀请之后,接受了大将军邓骘的举荐步入仕途。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杨震,耿直、清廉的为人与弄权者格格不入,最终在洛阳城西夕阳亭成节,完成了他的清官之路。

从左手通道进入,屏风后面是一座厅堂,厅堂门口对联为“廉心洁似潼关月,浩气雄如华岳风”,正上方横批“清风正气”。

厅堂里案牍后端坐着一尊杨震手握书简、一身素服的雕像。公元124年,杨震遭奸臣诬陷被贬为庶人,遣返回乡。行至洛阳城西夕阳亭时,反思十几年为官之难,决定以死明志,于是饮鸩而亡,时年约七十岁。死后一年多,汉顺帝即位,诛杀奸臣,并为杨震平反昭雪,将杨震遗体改葬于华阴潼亭,据说葬前十几天,有高一丈多的大鸟飞到杨震丧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葬完方才飞去。

“杨氏朔源”:介绍杨氏家族的溯源,

“矢志教育”:杨震先生从事教育的历程,

杨震教书的模拟场景。

“应荐从政”:介绍他从政的过程。

东汉时期政治背景介绍。

杨震出身名门,少年时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晓经传,对教育事业非常热忱,多次谢绝做官,一心设塾受徒,学生多达三千余人,可与孔子三千弟子相媲美,因此当时人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称为“关西夫子”(因为孔子在历史上人称“关东夫子”)。这块石碑是清道光八年(1828)果勇候杨芳所竖,石碑上款“道光戊子年冬月”,正文为“关西夫子”,落款“御前侍卫太子太保参赞大臣陕西提督世袭罔替三等果勇侯诚勇巴图鲁嫡孙芳书”,现在这块碑应为复制品,据说正品在华山西岳庙中保存。

图片介绍:“双泉学馆”、“隐居不仕”、“杨村授业”

图片介绍:“上梳陈弊”、“怒斥贪官”、“不避权贵”

图片介绍:“仗义执言”、“正直埋祸”、“遇谗遭免”

图片介绍:“柩阻陕县”、“饮鸩遗恨”

图片介绍:“平反昭雪”、“礼葬潼亭”、“顺帝诏祭”

文字介绍:“雀报呈祥”、“鳣堂集庆”、“焚诗过湖”、“大鸟吊孝”

“泽被中华”:介绍杨震死后,其廉洁清正的为官之道对后世的影响。

登上“四知堂”的二楼,俯瞰后院,那里是杨震墓的所在地。

出“四知堂”绕行至后院,首先是两边高大的门楼矗立眼前,

门楼里道路两侧各有三只石兽——狮、马、象伫立两旁,

狮、马、象石雕。

前方是一座圆形祭台,祭台正中间矗立着一座方鼎香炉。

祭台后方左右两侧各立有汉白玉华表一根,华表上承露盘里蹲着一只犼。

正前方是一座圆形墓葬,墓葬前方有石碑和香炉。

玻璃罩内的石碑正面刻着“汉关西夫子杨公墓”的字样,其他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应该是清朝时期的。

墓碑后方同样写着“汉关西夫子杨公墓”的字样,看落款,似乎是《杨震墓冢》里介绍的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督邮使者程兆麟所立石碑。

杨震墓的左侧还有好几个墓葬,

原来都是杨姓后裔的坟茔,有杨牧之墓,

杨让之墓,

杨统之墓,

杨著之墓,

杨馥之墓,

杨彪之墓等六座坟茔。

墓园两侧还各有一座楼台,左侧为鼓楼,

右侧为钟楼。


远处小山上的城楼就是新开发的潼关古城景区。
钟楼上用于祈福的大钟。

钟楼后方街道。

从钟楼上俯瞰古城街道。

钟楼下的“四川会馆”。

艺术灯光节的参观入口,参观灯展需要购买门票。

从古城所在的小山上俯瞰黄河两岸。

老街上的城门楼。


抗战碉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守军用于防御日军渡河的军事设施,设于潼关沿黄河南岸的抗战一线。碉堡修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每隔30-50米一座,为潼关抗日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力覆盖了对岸日军的所有渡河范围,现仅存四座。

碉堡内部的枪眼。
岸边有游艇漂流娱乐项目。

水上游艇每人 20元/10分钟。

骑友们坐上游艇体验了一把黄河漂流的刺激。

船主驾驶游艇加速巡航。

偶尔会突然来个大转弯,

侧倒的船身吓得女骑友们直叫唤。

黄河景区的抗战纪念碑,

碑座下方刻着“好河山,好男儿”的碑文,以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潼关与日军对峙两年零两个月的国民革命军陕西第三十八军、九十六军和两个独立旅组成的三十一军团。

黄河湾。

黄河湾简介。

黄河、洛河、渭河介绍。

黄河边的古城楼。

古潼一号。

景区内的古潼酱菜店。

骑友们在品尝潼关特产酱菜。





骑友扫码付款买东西。

晚上,大家住宿在潼关黄河景区附近的农家旅馆里。晚饭时专程品尝了有名的“潼关肉夹馍”。
附:骑行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