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绘画观念倾听育儿 |
分类: 育儿路上经历多多 |
http://s7/mw690/4a7b08c8td843ca0a3646&690
(2012.8.11)
单位来了位幼教培训的新老师,某天听说她在讲关于幼儿绘画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聊起这个话题,她说可以看看相关的书,孩子任何阶段的绘画最好保留下来或者拍下来,标上日期,如果孩子自己有解释也可注上,这是孩子成长的宝贵资料,能从他的涂鸦中读到很多东西。听罢此言,回去查看留存的照片,发现过往这么些日子,我真是没有用心在意过他的绘画涂鸦,仅有的就是这张(摄于 2012年8月11日)。清楚的记得那天是他和爸爸在家,我外出回来之后发现卧室的地方已经五彩缤纷,到处都是他画的圈圈条条,好奇,顺手拍下了这张。读完某些书回头去看,当时两岁两个月的他已经能够画出封闭的圈来了,线条里还是很随意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现在想来,搬家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是热衷于他的小汽车,还是喜欢一些绘本,但好像很少拿出笔来写写画画了,即使有时候我拿出笔和纸,他也并没有高兴的过来要动手的意思,转而又去干别的了。当时我还想,或许孩子是阶段性的,某个阶段喜欢某个阶段不喜欢了吧。聊了相关的知识之后我才发现,很可能是我的某些错误行为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有时候我会喜欢和他一起画,但我通常会参照着他的绘本画一只小熊或者别的小动物给他看,而这时候婆婆往往在边上说“看,你妈妈画的多好呀” 。这是成人思维的画,这种难度孩子达不到必然会产生那么你来画吧的想法,如果孩子参照了大人的画,他们画出来的依然不是孩子的画,是经过了成人加工的画,这种一定画出形象给孩子看的做法其实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更深层次上说,我们讲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其实这些做法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如果也有妈妈犯过和我同样的错误,那么立刻停止吧,也许我们对待孩子的绘画也应该像我们对待育儿问题一样,要知道不是怎么做,而是观念的改变。
一、孩子的画不是教的!
当孩子开始握笔姿势不对,当孩子左手握笔,当孩子歪歪扭扭的乱涂乱画,曲线不是曲线直线不是直线的时候,大概很多妈妈都有要纠正的冲动,或者已经动手开始纠正了,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样画或者那样画才对。就如几个月前我画小熊一样,我画出了一个样子,也许在他心中熊就是这个样的,其实我特别想看看在他的脑海里熊是怎样的,会不会永远是站立的样子。
我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现在如果说让我随意画一幅画,立刻蹦入脑海的就是一棵柳树、一条小河、草地、红花,远处还有一座房子,那柳树画来画去都是类似。教的痕迹,我记得根深蒂固,似乎就再也创造不出第二个样子。我们再也不希望孩子也这样。那么,从现在开始,放弃教的念头,放弃一定要纠正的念头,让孩子画他自己的画。孩子的画不是教的,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哪怕只是一条线一个圈有属于他那个年龄的意义归属,我们教出来的不是孩子自己的画,也不是他真实感受的表达。
二、放弃“规范”“整齐”的要求,去“听”孩子的画
在亲子沟通上,我们对孩子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表达,好的不好的情绪都要表达出来。对“去‘听’孩子的画”这种说法乍一听很新鲜,其实理念的实质是想通的。不要轻易以成人的欣赏水平去评判孩子的画,要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孩子反复涂色的时候,也许是他一种焦虑的反应,而我们的关注点不要放在为什么花朵是黑色的问题上了。“听”孩子的画,了解他们对绘画内容所赋予的意思,孩子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就会有继续表达和“创作”的兴趣。
三、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
周一,同事聊起孩子上早教的事情。最近就是绘画,老师让孩子用手沾着水彩随意在纸上涂鸦,有的孩子是握紧小拳头沾了水彩点出了很多小花朵,她女儿则是两手摊开沾满摁了上去。玩着闹着水彩不免要甩到旁边的爸爸妈妈身上,爸爸忙着擦水彩,她则让爱人赶紧录像。这个过程中,老师制止了两次,最后都有些生气了,说这样不禁影响自己的孩子,对别的孩子也是一种干扰。
过后一想,确实不好。到底是孩子享受这个过程重要,还是为了自己的需要给孩子录下几分钟的影像重要?
不干涉孩子的行为不仅包括不要对孩子的绘画行为、绘画方式、绘画场地、绘画内容指手画脚,还有就是不要有这种干涉行为。
四、不要过早的给孩子报班学画
某个朋友家有男孩,很喜欢车,喜欢各种造型的车,能记住很多车的标志,于是她经常说以后会不会成为设计师会不会成为科学家。其实如果问问家有男孩的家长就会知道大多男孩都是这个喜好。孩子在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对某方面的痴迷经常会让家长觉得我的孩子是这方面的天才。其实,每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都是天才,后来之所以很多兴趣磨灭和家长的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关系。在绘画上也一样,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绘画家。于是诸多教育专家也都提出不要过早的教孩子画画,否则就是揠苗助长,会破坏孩子对绘画的感觉,毁掉孩子的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