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 |
分类: 探索 五行色 |
两仪、四象、五行的相同象——基本属性
两仪就是阴和阳两种宇宙基本力量。阴和阳所包括的概念极为广泛,如:阴为静,阳为动;阴为寒,阳为热;阴为暗,阳为光;阴为雌,阳为雄;阴为下,阳为上;阴为贱,阳为贵;阴为隐,阳为显;阴为凹,阳为凸;阴为弱,阳为强;阴为缓,阳为急;阴为柔、阳为刚;阴为内,阳为外;阴为胸腹,阳为腰背;阴为山北水南,阳为山南水北等等。当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凡存在矛盾的地方,都可以依据这个原理区分出阴阳的不同。
以上我列举了这么多阴阳具体表现的例子,在易经中这些相类似的现象,有个专门名词,叫“相同象”。“相同象”就是众多事物相似的内涵,是事物所共有的那个“道”。这个世界上,找不出任何一件叫“阴”或“阳”的东西。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阴阳的区别?靠文字语言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只能自己从那些“相同象”慢慢地感悟。对“相同象”掌握、理解的程度越深,对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的领悟就越多,对易理认识得也越深刻。
阴阳这一对宇宙最根本的矛盾,它的基本属性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是对立中存在着吸引的,吸引中存在着对立的。它们是相反而又相成的。正是由于同时存在对立和吸引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所以它们就不停地在进行分解与融合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运动。这就是阴阳的“运作”、“造化”,或者叫做变易。
《易经》讲的就是阴阳这个变“易”的规律,所以叫“易”经。宇宙中一切具体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易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有“道”,而“道”的基本属性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就是循环往复地变易。
“易”这个字,拆开来是一个“日”字和一个变体的“月”字。“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古代也叫“太阴”。这是地球上所能找到的最具有阴、阳代表性的两个物体了。从这个字的组成上,我们可以看到,“易”的意思也就是阴和阳在一起共同作用,甚至连阴阳具体作用的位置和方向也清楚地表现了出来,就是阳主上而阴主下。
阴阳两仪的区别是笼统的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仅仅是阴阳并不足以说尽“易”的道理,于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又衍生了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太阳是阳中之阳,是纯阳,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阳”的主要属性——炎热、光明、向上(不完全归纳)。因此,五行之中就用“火”来代表它。五行中的“火”在自然界是找不到这种物质的,它并不是一般我们常见的那种燃烧、发光、发热的“自然火”,它只是一个概念、一类“相同象”的总称。它常见的相同象有:自然火、夏季、南、红色、光明、文明等等。所有这些相同象中“自然火”的特性最接近于它的基本属性,所以就借用了“火”这个名称。这种借用是为了形象、直观,使人易于理解,其他五行的选名都是基于这样的立场。
太阴是阴中之阴,是纯阴,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阴”的主要属性——寒冷、阴暗、向下(不完全归纳)。因此,五行之中就用“水”来代表它。自然界中的水具有清冷、向下的特性,也是最为人常见的物质,所以这里就借用了“水”的名称。它常见的相同象有:自然水、冬季、北、阴暗、黑色等等。
少阴是阳中之阴,是外阴而内阳的。阳气收缩于内而外表呈现出阴的静止,这是收敛的特性。四季中相当于秋季,秋季外表刚褪去夏季的暑气而内在仍然未消阳热之气,这个季节万物收敛,把生机收藏于果实、种子之内(阳向内而阴向外)。五行中用“金”来代表它。金属是人类常用的主要物质之一,质地坚硬(内阳)而不易受环境影响变形(外阴)是它们的共性;也可以说是来源于熔炉的冶炼(先阳)而后冷却(后阴)。因此借用“金”的名称。它常见的相同象有:金属、秋季、西、白色(金属常见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