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以前,她是弃儿,流浪街头
她在保良局里生活了近14年
她是首届香港小姐冠军,1988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二位港姐获得过此殊荣。
她是李小龙的嫂子
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却成为一名摄影家
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又有着一个全新的身份———礼仪培训专家———为高官及其夫人做贴身的礼仪指导,如何握手,如何递交名片,如何用刀叉,如何穿得彼此呼应……
这一切,她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印象
http://www.ycwb.com/img/2006-03/18/kssctt631701.jpg我们在香港马会咖啡厅里坐下,彼此交换名片。她的动作很优雅,双手轻轻地托着名片的边缘,字的阅读方向是顺着我的眼睛的,让我一眼就能看到她的名字:张玛莉(MaryPandoraCheung)。
这位1975年的港姐如今已经五十多岁。可是当我和她那么近距离地对坐的时候,我还是不能不赞扬她的美丽。光洁的肌肤,得体的妆容,纤美的身材,优雅的服装……尽管和我在网上搜寻到的港姐照片相比,岁月在她脸上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但那仿佛是一种恩赐,只是让她的气质变得更雍容更优雅。
“二十岁有二十岁的美,五十岁有五十岁的美。”她说。她不怕下午茶茶点的甜,反而很享受,但嘴里有东西的时候绝不说话;她喝咖啡时,一只手拿着杯柄另一只手托着托盘,她告诉我一定要这样才是合乎礼仪的喝咖啡方式。
点点滴滴的细节,她温文尔雅地示范给你看,动作优雅,让你忍不住就想跟她学。
我们小声地交谈。咖啡厅很安静。我们俩把手机都调到了震动档,因为入座之前,Mary就告诉我这里不能打电话,是规定,也怕影响身边的客人。
保良局的孤儿
“这段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保良局让我守规矩,培养我独立,告诉我做事要全力以赴,还教会我照顾别人的感受……”
到现在,Mary也不知道当年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将她遗弃在香港的街头。
我问Mary,还记得小时候流浪的情景吗?她点点头,“记得一点的。记得自己总是很饿很饿,每天在街上走。”
8岁的时候,她被送进了保良局(孤儿院),就在那里长大。
“我都记得我进保良局以后的快乐,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家,而且有很多小朋友和我玩。”
Mary在保良局呆了近15年,小学在保良局里读,中学则是在外面读的,每天早上去上学,晚上回到保良局。后来,她又考上了圣心学校的商科专业。“这段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保良局让我守规矩,培养我独立,告诉我做事要全力以赴,还教会我照顾别人的感受……保良局给了我很好的培训和教育。”
“会不会有时觉得孤独?”在我的想像里,有一些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会有一些心理阴影,不喜欢和人沟通,不爱说话。但张玛莉显然没有这样的“后遗症”。
“有时候会的。”Mary笑着告诉我,“所以我画画,我把自己想说的画进画里。”长大后,她随名家学画画,真的变成了画家。
无心插柳的港姐
同去的女孩子,因为出差、加班等多种原因,都没有坚持下来,除了Mary。
圣心学校商科毕业后,Mary进入尼日利亚领事馆里开始自己第一份工作。有一天,她和几个女伴逛铜锣湾路过一个化妆品柜台,看到那里有一个免费讲座,教授化妆、礼仪等。几个女孩子都觉得很好啊,可以免费学化妆,而且时间又全是在下班以后,于是她们全都报名了。
Mary并不知道这次填写报名表,成就了她人生的另一大转折。那是一个对香港小姐前期培训的讲座,如果能坚持下来,就相当于有了香港小姐的竞选资格。那些讲座,一周两三次课,Mary听得津津有味,很是喜欢,于是一场一场地坚持了下来。而同去的女孩子,虽然也喜欢,但因为出差、加班等多种原因,没有最后坚持下来。
于是,几个好朋友中,只有Mary进入了竞选流程。“就是觉得自己可以试试,加上周围的朋友也赞同,所以就参加比赛了。”
http://www.ycwb.com/img/2006-03/18/ksszyj63325.jpg从初赛到复赛,Mary轻松地过关。接下来又是五个星期的礼仪、化妆等方面的专业训练。这些培训,重点落在个人的礼仪方面,步子如何迈得优美,怎样微笑等等,它让Mary找到了一个更优雅的自己。
然后进入准决赛、决赛,每个候选港姐都要穿着便装、泳装、礼服出场,回答司仪提出的问题。那日Mary压轴的礼服选择了一件黑色的古典旗袍,上面绣着金色的凤凰,华贵而显身段。
“你觉得你为什么能当冠军?”我问她。
“也许是因为我表现得比较自然吧。我不怯场。我在学校里的时候就是篮球队的拉拉队队长,喜欢演讲,习惯了面对一大群人说话,所以根本不怕那样的场面。”
“司仪有没有出很尖酸的问题问你?”
“还好。那时候的比赛其实是很保守的。我们都是抽签回答问题的。虽然也要穿泳衣,但都是保守的款式,根本不像现在的选美比赛,布料用得越来越少。现在的选美比赛对女孩子不尊重。”
看见我停下记录的笔,抬头看她,一直笑容温和的Mary用了一种很严肃的神情对我继续说:“要是让我去参加现在的选美比赛,肯定选不上。因为现在的这一套,我都不会。这是主办方的问题,为了广告收益,为了收视率,让女孩子穿得很少,又要回答一些不太好的问题。但是女孩子其实也可以联合起来罢选的,一个人没什么力量,如果大家都不参加活动,就会有效果了。”
李小龙的嫂子
他是香港天文台的博士,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武打明星,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
其实,她从没见过李小龙本人。她认识夫婿的时候,李小龙已经辞世。认识夫婿那年,是1976年,一场PARTY,让他们结缘。
自然而然就开始了恋爱。他不觉得她的香港小姐头衔是一顶光环,喜欢的是她真实的性格,而她喜欢他的儒雅和博学,他是香港天文台的博士,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武打明星,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
相恋四年,他们步入结婚礼堂。Mary告别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起了全职主妇。她是一个轻易不言放弃的人,可她觉得自己该享受家庭生活时,她绝决地回归家庭,没有半点犹豫。
很快,他们就有了孩子,先是儿子,然后是女儿。
因为她从小缺失父母亲的爱,所以她更珍惜自己做妈妈的机缘。她对两个孩子,既严格又关心。孩子们眼巴巴地盼望着爸爸妈妈回家陪他们吃饭、一起玩的事情,在Mary的家里很少出现。Mary和先生有过一个约定,每天6点钟,一定都要回家陪孩子们吃饭,再重要的应酬,也推到8点以后等孩子们睡觉了。
她尽可能地保护两个孩子,不让他们的形象曝光,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快乐的童年。
两个孩子现在都在澳大利亚读书。儿子已经是电子工程的博士,而女儿,也即将读完Science&Art的双学位课程。Mary随身带着他们的照片,有小时候的,也有现在的样子。她笑着给我看照片,“看,他们都很高,脾气也很好呢。”照片上,Mary和女儿的照片像一对姐妹,而儿子,则像对女朋友似的,一把揽住妈妈。
“在我心里,家庭永远摆在第一位。”Mary说。
雅芳香港区总经理
做总经理的时候,她坚持上了两年夜校。“很忙。”她说,“不过,我喜欢的。”
当了港姐冠军,Mary并没有像大部分人预想的那样,一步踏入了演艺圈的幕前。她甚至没有和选美比赛主办方“无线”签约。她觉得演电视似乎不是自己的心里最想,最后干脆做起了编导助理。虽然干得忙碌且辛苦,可她就喜欢心里所收获的快乐。
在Mary当选港姐之前,知名化妆品企业雅芳公司的一个上层领导其实就看中了Mary的商业才能,想请她到雅芳做事。谁料还未开口,Mary却当上了港姐,这让领导更加犹豫,担心Mary即使愿意,也干不长久。一次聊天,领导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Mary说了想请她做事的想法,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犹豫。Mary当即哈哈大笑,我喜欢的,她说。
于是从事了几年幕后工作的港姐,摇身变成了雅芳香港区的总经理,一上任就被派往美国接受培训。
“我所有的化妆技巧都是在那段时期系统学来的。后来,我自己出席再大的活动,也总是自己化妆,自己弄发型,有时还给别人化妆呢。”Mary用了一种很得意的神情告诉我。“其实掌握了化妆技巧,用很少的眼影也能化出很漂亮的眼妆,化妆真的不是件麻烦的事情。”
我仔细看了看Mary那天的妆容,底妆打得很好,棕色调的眼影很适合她欧式的眼窝,而橙色调的腮红亦打得自然而优雅,一个典型的优雅丽人妆。尤其对她自己弄出来的发型佩服得五体投地,整齐的大波浪,适合她的年纪,却又散发着极致的女人味。
那时的Mary,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块海绵,拼命地吸取着各种知识,管理、营销、谈判等等。美国回来后,Mary又报名去了香港理工大学念商科夜校继续充实自己。
我可以想像那时的Mary,白天她是忙碌的总经理,出席各种会议,侃侃而谈;到了六七点钟,她收拾背囊,匆匆赶到教室,做一名勤学好问的学生,认真听讲,勤于做笔记,然后在下课时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幸福地离开教室。这样的夜校时间,Mary坚持了两年,直到把课程全部读完。
问Mary累不累,她说:“很忙,不过,我喜欢的。”
她说“我喜欢的”这句话时,两眼亮晶晶的,带着很无邪的笑容,“的”字的尾音上扬。那一刻,我几乎忘了她是一个已过半百的女人。后来,我们聊到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这个话题时,聊到她现今的忙,她也还是用同样的表情,同样的语气,这样对我说。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和黄家驹去非洲,和刘德华去印尼,和林忆莲去广西,和张学友到华东水灾的灾区……
Mary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一直喜欢圣经里“施比受更有福”这句话,加上小时候的经历,她渴望帮助那些穷苦的、受难的、需要帮助的人。
在孩子上学之后,Mary就开始从事一些慈善活动了。她跟随国际救援机构到穷困的地方去扶贫,新几内亚、孟加拉国、缅甸、印度、贵州……到处留下了她流泪的倩影。
她甚至邀一些明星一起前往那些地方,因为明星的知名度更具号召力,有助于筹到善款。“他们都是很善良的人,根本不像别人想像的那般高高在上。我们都觉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Mary曾和黄家驹去非洲,和刘德华去印尼,和林忆莲去广西,和张学友到华东水灾的灾区……1988年,从非洲回来,她当选了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二位港姐获得过此殊荣。
到这些地方,Mary总是随身带着她的照相机。在那些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总有着令人窒息的美让Mary感动,也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Mary心痛,当他们得到一点点帮助时,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也让Mary感到幸福。Mary用镜头记录了这些瞬间的美。
起初,Mary用相机记录这些画面,为的是回去以后,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可以慢慢地将它们画出来。她没有上过摄影课,也没有什么特别装备,一部菲林相机、一个镜头,就这样开始了拍摄生涯。可是,她学过画画,所以她拍出来的照片的画面都非常唯美,颜色像油画一般漂亮。
Mary独特的气质与內在美完全散发在那些画面里,扭结顽强的树纹、浩瀚磅礴的原野、路边的一个水中倒影,一切都是真情流露。在她的镜头下,小朋友在肮脏的垃圾堆中把玩着纸皮及汽水罐,自得其乐;也有骨瘦如柴的青年,在浩瀚的沙漠里傲视世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美。”
她曾应邀在法国、香港、澳门、广州和上海等地开过摄影展。我问她,“怎样才能拍出一张美丽的照片?”Mary的回答是:“情真意诚。”
礼仪培训专家
保持自己的美丽亦是她认真经营的事业之一,绝不马虎,“连晚上洗脸都不能马虎。”
Mary说她最早受到的礼仪启蒙,正是在保良局。那时有一对美国的夫妇十分喜欢她,经常带她出去玩,吃好吃的。有一天,他们带着Mary去了一家西餐厅,玩了一天的Mary随随便便地就整个人七仰八叉地躺在了椅子上。美国“妈妈”看见以后,严厉地阻止了Mary的行为:“如果你不这样做,谁都看不出你是保良局里的孩子,可你偏偏坐得这么没礼貌!”
那一刻,Mary震惊了。在那之前,没有人告诉过她,应该怎么坐,怎么吃东西,她根本意识不到什么是礼貌什么是没礼貌。自此以后,她开始悄悄留意,那些看上去很高贵很好看的人的言行举止。
“现在想起来,她(美国‘妈妈’)其实是很疼我的,她想我好才会那么严格地要求我。”
后来长大了,竞选港姐时的礼仪培训,在美国的礼仪培训,Mary肯学,进步也就很快,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渐入佳境。在某些场合中,Mary也会遇到一些不懂基本礼仪的人。某次出席西餐宴会,她旁边的人不知道西餐中的面包都是摆在自己的左边位置上的,伸手就拿了右手边的面包。Mary看见,却什么表示也没有,因为她觉得,如果自己一旦开口纠错,就会让那个人很尴尬。后来那人发现自己拿错了面包,满脸不好意思地把自己左边位上的面包递给Mary。Mary想,他应该会一辈子记住西餐里面包放置的位置了。
因为Mary的举止优雅和识大体,总被不同的朋友邀请去给其公司的职员做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培训。结果效果出奇地好,于是朋友的朋友慕名来邀请,到后来,邀请太多了,Mary完全无暇分身,于是就想,既然这方面的需求这么大,开一个这样的公司也挺好嘛,可以让更多人更自信更漂亮也更容易成功。
于是Mary在她的公司业务中加多了一项形象培训的内容。她为大型的公司员工做过培训,面对几百人,亲身示范;她也为达官贵人做过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培训,为高官与其夫人做贴身的礼仪指导,如何握手,如何递交名片,如何用刀叉,如何穿得彼此呼应等等。
Mary上课有个特点,就是辅助工具特别多。讲衣服搭配时,她可能会带一个流动的衣橱过来,上面挂满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衣服和配件;讲西餐礼仪时,她的课桌上必定摆放着刀叉、盘子甚至牛扒。所以她讲课通常很受欢迎。
她的忙碌,在采访那天我是见识到了。在她带我去公司取资料的路上,我听见她和助手通电话,询问接下去几天的安排,先去上海讲课,两天;晚上最晚班飞机回香港,次日早晨在香港为某一公司讲课,录节目;第二天要来广州,过夜;次晨再回香港……
可是再忙,她居然也要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这是一个纪律,人一定要有一些美丽的纪律来约束自己。”也许这就是她为什么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的秘密。这么多年,她一直坚持以素食为主,从不吃得十分饱。她晚上12点睡觉,若是在香港,第二天早上8点起床去爬山,40分钟的运动后才会回家换装。她抽空还会去游泳、打太极,保持自己的美丽亦是她认真经营的事业之一,绝不马虎,“连晚上洗脸都不能马虎。”她说。
“还有一点,就是心态要好。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在香港马会的咖啡厅里,Mary小声地对我说。
http://www.ycwb.com/img/2006-03/18/kmgcxl63171.jpg
张玛莉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