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套中的“妈妈?!”----2

(2006-08-26 16:15:15)
分类: 学员心得体会
 两千年春节晚会中,主持人曹颖(当年《半边天》的主持人)满怀深情地推出了一位年迂八旬的老母亲。她守寡多年,含辛茹苦地把四个孩子拉扯大。四个孩子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都进了体面的单位,都不忘自己是一位坚强母亲的后代,都对母亲产生发自内心的爱。一位高尚的母亲,她的全部价值从孩子们的成长中得到体现。

  问题一:社会上既然有这样的老母亲,恐怕也不会没有这样的老爸。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报道?

  问题二:如果四个孩子没有上大学,没有现在的体面和风光,只是当了工人,或当了农民。总之,成了普通的能自立的人。这位老母亲是否还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问题三:如果这位老妈妈当年没有选择守寡来拉扯孩子,而是再嫁。那么即使四个孩子获得了今天的成绩,这位老母亲是否能上晚会?是否会失去一个“英雄”母亲的典型意义?

  今年年中,上海某机构在一个区做了一项调查,题目是:《孩子心目中的母亲形象》,调查涉及一千多名在校初中生。调查结果是这样:绝大部分孩子认为,现实中的母亲与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差距较大。现实中母亲见识少、不读书、不上网、不修边幅、满身油烟味还爱唠叨;而理想的母亲形象是:每天看看书、上上网、化点淡妆、身上少点油烟味、谈吐不俗。这项调查在报上发表后,引发了许多人对当代人母素质的忧虑,认为:母亲素质差势必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问题一:十九世纪来,维新派的康有为曾提出过“欲救国,先救种”的论点。康有为认为,国之不幸,在于民众素质低下,而民众素质低,在于女性不识字、裹脚。而要想国民素质提高,应该先振兴女性,提高她们的素质。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康有为的观点与上述调查的论点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

  问题二:调查者立的题目,只字未提父亲。如果调查一下孩子心目中的父亲形象,情况会怎样?会都是颂歌?还是好坏参半?还是比母亲的情况更糟?

  问题三:孩子们列举的妈妈的种种问题,是妈妈情愿的吗?妈妈们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当父亲的有没有责任?孩子们自己有没有责任?社会有没有责任?

  问题四:这种调查题目是否会加深孩子对母亲的不满?同时夸大父亲的完美形象?

  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中,表现所谓“女强人”,都要或表现她们如何事业生活两不误,或对家庭、对丈夫、对子女如何如何歉疚。而如果涉及一位男性成功者,往往要介绍他有一位非常支持他的事业的妻子,在他的背后默默撑起一个家,哺育了孩子的成长。而这样的妻子的出现,往往是在家中洗衣做饭(试问还用得着化淡妆?身上怎能没有油烟味?哪里有时间读书、上网?)

  问题一:您是否觉得在表现两性事业、家庭的有关作品,这种男女定型的东西很正常、很合理?

  问题二:哪些作品不这样给男女角色定型,您是否喜欢?

  问题三:作为媒体,应该宣扬这种定型,还是打破这种定型?

  以上问题,欢迎观众和网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