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饯。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饯,相反,还从盘子里拿了二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理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教育中时常发生,拖堂、开会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此外,还有内容过量、同一重复等的超限效应。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同样,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也将出现。例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了对方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呢?
我们知道,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个乐天派或个性特殊的人,否则,一旦遭到批评,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的乎衡,遭到重复批评的时论学生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他心里会哨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这样一来,学生的挨批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可见,我们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我们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鹤蹈学话那优重复一次。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例如:某班有个差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进主任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差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
可见,我们教师在任何方而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认知超载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课堂上、或者在听讲座时,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你会认真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1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同样,如果一节课教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可能你还会认真地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