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动机有哪些理论倾向

(2014-09-26 09:09:51)
标签:

情感

1. 行为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获得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他就会有学习的动机;如果他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有获得好分数或赞扬),他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如果他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他就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2. 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渴望有序、理解世界、预期将来。当孩子发现他们的经验与他们当前的认识不一致时,这种动机被本能地激活( Greeno , Collins , &Resnick , 1996 )。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是如此热情地探索他们周围环境的原因。为什么人们对那些在他们预料之外发生的事情好奇?为什么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某项活动,但一旦熟悉后就不再愿意从事?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他们都受求知需要所驱动 —— 理解世界并使世界变得更为有意义。

3. 人本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动机是人们试图实现人作为人的全部潜能的倾向。他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主体,人有理想、有意志、有个性,人能够改造环境,决定自己的命运,即强调人们由内心产生的希望成功、追求卓越的高级需要,而且影响人的所有因素都会引发或影响动机,包括思想、情感和环境各个方面。

他们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并努力营造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堂气氛。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内部需要为基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在学校里,教师要试图影响学生积极的情感,采用支持性、关心的方式对待学生,更多解释为什么事情应该以某种方式去做,而不是仅仅强调这是纪律,为了规则而规则。

4 . 社会文化取向的动机理论

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在理解动机时强调学习者和他人一起形成学习时的经验。他们认为,人具有在社会环境中和他人发生联结的需要,这是所有人的基本需要。人参与活动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来确定自己属于特定群体的信念。活动目的就是维持其在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人际关系,而学习是通过观察和学习特定文化群体中更有能力的人而进行的,并涉及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各种类型的群体活动,确保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对学习产生责任感。

四种取向的动机理论比较

维度

行为主义

认知观

人本主义

社会文化

动机的来源

外部诱因

内部需要

内部需要

内部需要

重要的影响因素

强化、奖励

惩罚

信念、归因

期望、自我决定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

学习共同体

集体活动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韦纳、德西等

马斯洛

温格、雷夫

 

学习动机的整合模型

根据对动机理论的简要评述,可以得知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众多。但在实际中,人们需要制订一个完整的计划,将各种各样的动机统一起来,并将各种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结合起来,从而在学校创造一种卓有成效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并承担更多的责任。

下图呈现了一个有关学习动机激发的整合模型。这个模型描绘了激发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http://educourse.teacher.com.cn/txljk004a/col/2.jpg

 

 

学习动机的整合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个体因素包含学习者的需要,情绪状态和动机信念等方面,其中每个方面亦有不同的子因素,如情绪状态涉及学生的唤醒水平、好奇心、兴趣、焦虑等,情境因素则主要涉及学习任务、评定与反馈以及社会支持(如教师、家庭和同伴)等方面。这个框架中涉及的所有因素都对学生的动机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这些变量除可以单独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外,它们之间还具有复杂的交互作用。在接下来的两节里,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方面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和这一模型的互动过程机制,以及在其中提取出来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