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酸奶机自制酸奶心得体会(转)

(2008-08-17 08:12:42)
标签:

杂谈

 

一、 酸奶制作
      制作非常简单:把新鲜牛奶和酸奶按10:1混合搅拌均匀,放入酸奶机中,插电调整时间,5-8个小时就可以制作出酸奶了。
要制作出优质的的酸奶:
1、 鲜牛奶的选择:
       鲜牛奶和酸奶的品质越好,做出来的酸奶质量就越好。鲜奶选用光明/伊犁/三元/蒙牛等大厂家的鲜奶质量有保证,比较放心。此外,各地当地产的并要求在两周的喝完的新鲜牛奶(广州当地 如百富露)等做出来的效果都比较好。
在超市选择鲜奶的时候,主要留心两项:一是成分,蛋白质的含量≥2.9%的才是鲜奶,低于2.9%的都不是纯正的鲜奶,商家多用奶饮料等模糊字眼误导消费者。二是出厂日期。
2、 发酵菌的选择:
       发酵菌(酸奶或酵母菌粉)的品质对做酸奶的品质有关键性的影响。因为发酵菌是一种活性菌体,它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建议用刚出来的优质酸奶做为发酵剂,尽量少用乳酸菌粉。推荐使用达能酸奶,特别是市场上新出的达能碧悠的酸奶,内含BE80益生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对胃肠特别有益。
      第一次在市场上买酸奶做种子,以后用自制的酸奶做种子,活性更强,效果更好。
      在市场上买酸奶,也是留心两项:一是成分,蛋白质的含量≥2.9%的才是纯酸奶,蛋白质的含量≥2.3%的是调味鲜奶,低于2.3%的不是酸奶,只能是酸奶饮料或酸性饮料,有的不良商家甚至用醋调制这些饮料。二是出厂日期,
3、 鲜奶和酸奶比例:
     鲜奶和酸奶的比例是10:1,也不必严格按照上述比例,如果酸奶放的多一些,可以适当调减制做时间就可以了。
4、 制作时间长短:
   制作时间越长,做出来的酸奶就越酸。在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如夏天温度或制作后没有及时把酸奶内桶取出,可以适当调减制作时间5-30分。当然,制作时间太长,如超过14个小时以上,制作出来的酸奶过酸,已不适合乳酸菌的生存了,做出来的酸奶就会变质了。

二、 酸奶品质的观察与测定
        纯酸奶制做出来后,从颜色上看,应该是象白色的豆腐花一样,比较粘稠(越酸的酸奶越粘稠),自然连在一起,上面可能会出现一层薄薄的水清,里面含有水溶性的乳酸钙,对人体有益。蒙牛的酸奶做出来略有点发黄(想是蒙牛鲜奶的添加其他物料所致)。蛋白质的含量应是≥2.9%
       市场上卖的酸奶看上去比较均匀,多数品牌蛋白质的含量<2.9%(但必须≥2.3%才符合国家标准),重要原因是:生产厂[有在酸奶中添加其他调味物质,包括一定比例的水,再加防腐剂(主要是抗坏血酸,山梨酸钾等),然后再加增稠剂。以免让客户看到酸奶中的水清现象,误认为酸奶变质。
酸奶在冰箱里放的时间长一点,水清的现象就更明显一些,属正常现象。用日创的酸奶机RC-m2,采用分杯式制作,每杯量小,受热更加均匀,水清现象不明显。其他型号都可能会出现水清现象。

三、 酸奶的调制与饮用
1、 酸奶制作后,可以添加调味物质调味,如白糖,草莓酱,香蕉酱,葡萄汁,蜂蜜等,对于加热易分解的调味品,如草莓酱,蜂蜜等不能在制作前添加,白糖可以对制作前添加(目前我尚不清楚糖份对各种益生菌生存有没有影响,只是经验)。
2、 酸奶如果添加调味品,特别是白糖,最好是先把酸奶在冰箱里冷藏一段时间,再加糖喝,口感就非常好,主要是温热时,糖份比较粘口所致。
3、 用吸管喝酸奶和用勺子喝酸奶的口感也会有所不同,应该是因为口内不同部位味蕾的感觉不同所致。
4、 酸奶制用太酸时,如果加调味品还是很酸,则可以把酸奶用来洗头,洗澡,能够去痒杀菌。

四、 饮用酸奶的注意事项
1、 酸奶不能加热喝。
       酸奶一经加热,所含的大量活性乳酸菌便会被杀死,不仅丧失了它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也使酸奶的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形成沉淀,特有的口味也消失了。因此饮用酸奶不能加热,夏季饮用宜现买现喝,冬季可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后再饮用。
2、 酸奶不要空腹喝。
       当你饥肠辘辘时,最好别拿酸奶充饥,因为空腹时胃内的酸度大,乳酸菌易被胃酸杀死,保健作用减弱。饭后2小时左右,饭后胃液被稀释,这个时候是喝酸奶的最佳时间。早上喝酸奶,最好也要先吃一些面包,面饼等。
3、不宜与抗菌素同服。
      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可杀死或破坏酸奶中的乳酸菌,使之失去保健作用。不过,这并不影响酸奶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消化吸收。
   4、饮后要及时漱口。
      随着酸奶和乳酸系列饮料的发展,儿童龋齿率也在增加,这是与乳酸对牙齿的腐蚀作用有关。所以,喝完酸奶后要及时漱口,或者最好使用吸管,可以减少乳酸接触牙齿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