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孤独,观世无音
(2010-03-07 06:06:57)
标签:
文化 |
练佩鸿女士的新作《千手观音》,虽然取材民间传说,在依据佛教正史典籍的框架之内,用她丰富的想象力,以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再创造了一部惊艳绝伦的“新神话”史诗。
“观”即为观看。“世”为所观的境界。“音”为声音,知音。观世音,即为:所观的世间一切众生。而“观音”确切的说是一个神迹更恰当,神迹被世人所接受,正因为:“……比如:基督教不但在最早时是随着神迹而出现的,即使是到了现代,任何讲理的人都不可能在没有神迹之下会相信基督教。只靠理性支撑是无法说服我们相信其真实性的,而任何基于信念而认同基督教的人,必然是出于他脑海中那持续不断的神迹印象,得以抵挡他所有的认知原则,并让他相信一个与传统和经验完全相反的结论。(休谟《神迹论》)”而我们更相信“观音”亦是如此。
练佩鸿女士的《千手观音》选择以汝州香山寺的传说故事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作,是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民间文学基础的。描绘出了这一神迹的过程。堪比东方《神曲》,但丁《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观世”的一次游历。集结佛教信仰的内容智慧,用中国文艺特有的创作方式,给民俗、民族千年流传下来的理念和智慧结晶性的再度创作。
《千手观音》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练佩鸿通过《千手观音》试图在解释并且去探寻“国人无信仰”这一谬象。探讨信仰与这个时代紧密相关的联系,无形的丢给这个时代一个:当代“人人观音”和“观世无音”的论点和去向。从信仰、物质、人性、佛教、哲学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理想国》,为当世敲响警钟。
柏拉图前期哲学成就是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我认为如果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为优秀的作品。练佩鸿在《千手观音》里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宗教、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创作出“观音”这个里程碑的精神领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经多次强调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接近道德、人性的正确阈值。正如贝娅特丽丝所说:“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练佩鸿女士的《千手观音》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练佩鸿女士就像一个传教士,善于点悟、启发、诱导读者进入这种境界,“观音”符号化,在《千手观音》里,她已经是一种精神和一个时代文化的象征,使人“茅塞顿开”。“观音”是人,也曾在“反思”和“沉思”的矛盾体中成长,佛缘:三声有缘,看上去一切皆以注定,抑或只是表象的假象。作者在创作中启发了读者“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从而建立在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和虚无主义之上的神话寓言作品。
正因为有观音,所以有了信仰和希望。放眼千年,观世已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