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月二为什么剃龙头?
酷越视觉/图文编辑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是自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农民在这一天准备春耕,并进行祭祀活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二月二已经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人,再也不会在乎这个节日了。”
在这一天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剃龙头"!许多人剪掉憋了一正月的黑发,抛却几多烦恼。东北都说正月剃头妨舅舅!我也攒了一正月了!一会儿就准备去剃头!那到底二月二剃龙头是怎样流传下来的那!有什么样的传说?
二月二剃龙头的传说一:
正月里不剃头,剃头妨舅舅,妨,妨害也,说正月剃头,舅舅就要跷辫子,娘家人娘舅最大,谁也不愿牺牲,所以就不许在正月里剃头,要到二月二排队去理发。舅舅的心灵感应这么神?那我们干脆把陈水扁、本·拉登、小泉的外甥逮来,二话不说给丫剃个秃瓢,马上阿扁拉登小泉就心肌梗死哏儿屁,多好?
实际上正月剃头妨舅的说法是始于清初,剃完头以后,很多人不爽,过春节时更怀念一头乌发,于是在正月宣布怀旧,拒绝剃头一月。但是明目张胆高喊怀旧,胆儿也太肥了,这不是做死吗,于是就用谐音,怀旧——坏舅,坏舅舅的老命,进一步演化成妨舅,这样,娘舅为怀旧情绪作了一把贡献。
二月二剃龙头的传说二:
剃头肇始于满洲人入关。过去的中土,人们遵循古人的圣训,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万不能动,所以不管男人女人,都蓄长发,捂出了许多虱子虮子。清兵来了,剃头令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偏有许多有志之士,不买这本满文账,留着头发捂虱子,于是朝廷派出执法监察督导小组,每人挑个剃头担子,前边是一个小火炉,上树木杆,后边是凳子工具,手拿剃刀,腰挎砍刀,见到蓄发的,按住坐下剃他个青皮,如若不从,抽刀砍下好头颅挂在剃头担子前边的杆子上示众。这种玩法没几个人玩得起,所以就都留头不留发了,政府无头可挂,后来就在剃头担子前边挂一个茶缸,里边放上肥皂水,刮脸。过去的剃头担子都是这样装备,前边的泡沫缸子是从挂人头演变来的,现在发廊盛行,剃头担子已经见不到了。剃头担子一头热也是从这得来。

关于二月二的其他说法:
“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周代的“二月二”不过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则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好几首有关“二月二”的诗歌。
与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核心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二月二”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首先,“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古代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民间认为“龙抬头”;“二月二”更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
北方一些地方旧俗,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要烧香上供,这叫“引田龙”。但也有相反的,有一些地方这一天忌担水,生怕带回龙卵或惊动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龙命名:吃面条称“挑龙头”、吃油炸糕称“吃龙胆”、食煎饼称“揭龙皮”、吃麻花称“啃龙骨”,以示吉庆。
“二月二”又是一个祛病禳灾的日子。惊蛰一到,百虫复苏,民间选择这一天驱毒保健。比如在家门前围以石灰,在墙上画一个药葫芦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除了汉族之外,一些少数民族也过“二月二”,而且民俗活动独具特色。比如畲族的“二月二”,又称会亲节。闽、浙一带的畲族这一天要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气氛非常热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