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落榜进士
骊山森林公园,绵延曲折,峰峦叠张,风景十分秀丽。在骊山上有西安事变的兵谏亭、老母殿、烽火台等历史人文景观。骊山并不高,而且还有缆车可以直达山顶,登上骊山向远处眺望八百里秦川,我们可以体会到当年秦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威武气魄。秦军挥舞着长长的鞭子,让整个天下都听凭自己任驱使。骊山也是“西安事变”蒋介石逃跑的地方,关于骊山的故事很多,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了。
周幽王登上王位以后,可以说是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此时候奴隶制度已经摇摇欲坠,可是周幽王早已经把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生死置之脑后。他的后宫中嫔妃成群,可是仍然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他下令在全国各地来挑选美人。
有一位大臣褒珦,多次苦口婆心的劝周幽王,要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智力国家安危上,不要成天沉浸在酒色之中,可是周幽王并不听褒珦的劝告,在大怒之下把褒珦关进了监狱。从此之后,周幽王身边的大臣再也没有敢劝谏的了。
褒珦入狱后,他的儿子子褒洪德为了救父亲,四处打听美女。在三年后,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并用各种饰品和衣服将她打扮漂亮,献给周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下令把褒珦释放了。周幽王自从得到了美人褒姒以后,两人整天形影不离,周幽王更是想尽一切方法为了讨取美人的欢心,可是褒姒却并不在乎宫廷中的荣华富贵,整天无精打采的皱着眉头。于是,周幽王下令如果有人有方法可以让美女褒姒开心,就赏千金。于是就有了骊山那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玩笑。
“烽火”本是我国古代为了防备西戎或匈奴的侵略而设置的。骊山上建造了一个供帝王游乐的离宫,并有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有敌人进攻,第一座烽火台就先点火报警,然后其余的陆续点燃,附近的诸侯看见后,就会纷纷率兵前来救援。这烽火台就是为了防备军事所用的。
有一次,周幽王和褒姒乘马车来到了骊山,周幽王暗中下命令把烽火点燃,一时间狼烟四起,冲入云霄,附近各国诸侯看到,以为西周的情况危急,都赶过来救援。然而他们日夜兼程来到骊山后并没有看到敌兵的影子。正在这个时候,只听见周幽王的声音:“辛苦了,诸位,你们回去吧。”诸侯们才知道被骗,只得回师而去。褒姒看到此情此景,感觉到荒唐至极,不禁大笑起来。周幽王看到心中美人笑了,自己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并赏了献出此计的人一千两赏金。
后来,在公元771年,申侯联合部落,出兵进攻系周王朝,周幽王在此危机的时候惊慌失落,忙命令手下点烽火告急,无奈,个诸侯国还是以为周幽王为逗宠妃笑,怕再次上当,等申侯等人率兵攻进到都城,最终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脚下,而他的宠爱的褒姒也被犬戎霸占了。
千年过后,这个位于西安市西山西绣岭的周幽王烽火楼早已经历经沧桑,破败不堪。在解放后,西安人民政府又将它重新修整一新,成为了骊山森林公园,来接待中外的游客。当我们后人站在烽火台之上,举目远眺,秦川渭水,尽收眼底。周幽王沉溺酒色导致忘国的故事放放佛就发生在眼前,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历史的兴衰教训恐怕更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吧。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
郭沫若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
骊山是中国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
骊山,曾经见证了古代皇帝的痴情。而西安事变兵谏亭又为这浪漫爱情之地增添了一份战争的雄壮与气势。
骊山的历史苍桑,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
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
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眼前所见,是一条狭长的几乎直上直下的石缝。上面的洞狭窄之极,勉强容纳一人,
很难想象当年的蒋介石穿着睡衣拖鞋是怎么从华清宫里跑出来,又爬上这石缝的。
“兵谏亭”。
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
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
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建于1981年,是一座重檐钻尖顶方亭,
有诗曰:“日暮夕阳红似火,疑似烽火自西来。”
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
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
这座庙宇在历史传说中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创始人女娲氏而修建的,
相传女娲“攥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三皇五帝均为其子孙,她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而功高,后世人尊称她为“骊山老母”。
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
“烽火台”。
是我国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
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
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周幽王想必也是个情种,他对褒姒的那份真情,恐怕也只有后来的唐玄宗可比拟吧。
[url=http://weibo.com/u/1249458720?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49458720/3b01a22b/1.png[/img][/ur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