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朝雍正四爷康乾盛世清西陵 |
分类: 解读历史 |
图。文 落榜进士
不经意之间,发现最近的影视剧很多都是雍正帝在做着主角,《雍正王朝》、《宫》、《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等,因为雍正帝在康熙帝所有的儿子之中排行第四,所以又被称为“四爷”。可惜这些影视剧大多与史实相差甚远。雍正帝的一生充满了疑问;即位之谜、诛杀朋党、称其弟为猪狗、死亡之谜、选陵之谜、死后无头之谜等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盖棺定论一说,如今“四爷”已经去世277年了,可是,他的功过是非,后世的人们却一直在争论不休。
其实,电视中为了剧情的好看,突出了后宫的争斗。《甄嬛传》中“四爷”一生都在沾花惹草,热衷炼丹术以求长生。俨然成为了一个不理朝政的昏君。可是历史上的“四爷”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历史上的“四爷”一直比较忙,他绝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君,甚至很少接近女色。雍正帝四十五岁继位,在位十三年。他自从当上皇帝以后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一生中看过的奏折大约2000多万字,批复的奏折有360多卷,每天批奏章、折子工作到夜晚一两点很正常。“四爷”的一生也很有作为,在在位期间办理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解决了大清朝的财政问题;而且敢于任用汉人田文静,李卫、岳忠琪等人,融合了满汉民族的团结;“四爷”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们习惯上都说“康乾盛世”,但是“康乾盛世”的发展离不开雍正帝的贡献。“四爷”在位的时候,大清朝的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了起来,没有“四爷”的功劳很难有“康乾盛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一直在平定边疆、三藩、南征北战和多次出巡以后,大清朝的国库已经不是很富裕了,据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去世的时候,大清朝的国库只剩下了800多万两的银子。而“四爷”上台以后,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治理贪污腐败,在雍正十三年去世的时候,大清朝的国库已经有6000多万两的存银了。而在“四爷”的儿子乾隆因为多次南巡和重用贪官和珅,在去世的时候,大清的国库基本没有多少家底了,直到嘉庆皇帝掌权打倒和珅以后,才让国库继续充盈起来。
也许是清朝离我们现在很近,所以有关的清朝“宫廷剧”一直层出不穷。“四爷”生前不仅为国家做出着贡献,死后仍然在为我国的影视剧上演着一出又一出谈不完的话题。正如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主题歌里所唱到的,“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其实,我国历史上,每一位皇帝在任期都曾有过重大的过失。"四爷"也不例外;他大兴文字狱、镇压农民起义、重农业轻工商、限制对外贸易等等。其实,从封建社会到如今现在,每一位中国男人心中仍然都存在着一个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只是有没有机会实现罢了。
就让我在清西陵雍正帝的泰陵,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四爷”吧。
雍正的陵寝如果按照祖先的惯例,是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的。雍正也曾经选择了清东陵的九风朝阳山作为陵寝,可是他最终并没有安葬在那里,这样最终有了现在的清西陵。雍正帝的泰陵是清西陵的第一个陵寝,它的规模最大,也最引人瞩目。雍正一朝,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力,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所以用“泰”字来命名他的陵寝也是很合适的。
说到泰陵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1975年清理被盗过的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便一直有想在清西陵发觉雍正帝泰陵的呼声,而且大家都会看到在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所以很多学者也认为泰陵地宫也早就被盗了。在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于是在1980年4月8日,由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专家们亲临现场,正式发掘泰陵地宫。当天泰陵聚集了大量的媒体记者,当发掘开始后,发掘工作者在沿着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泰陵,得到批准以后,夏鼐于4月11日亲自来到了泰陵发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证明泰陵没有被盗过,发掘停止,并把琉璃影壁下的洞口砌死,恢复如初。这样才有了现在“完好如初”的泰陵。
在泰陵的隆恩殿里,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的方式,展示了大量雍正帝的生活资料,让我们更真实和具体的来了解历史上那个“四爷”。雍正在做皇帝的时候很亲政,可是这样一位颇有功绩的帝王,所遭受的非议和攻击,怕也是空前绝后,雍正也一直在修炼“丹药”。他的死也和过分劳累和服食“丹药”有关。如果真是服用丹药猝死的,那就应该是死于汞中毒。
如今,曾经那些历史大戏的主角早已远去,只留下这风云散尽的舞台,静静倾听着后来者的足音。
进入泰陵前是一座联拱式五孔桥 ,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
这个石牌坊也是整个清西陵的象征。
这条路是清西陵最长的神路,走到宝顶。有2.5公里长,
泰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谥号碑亭”。
“东西班房”。
“隆恩门”。
“隆恩殿”。
走进隆恩门,依次是焚帛炉,东西配殿。正对的是中心建筑就是“隆恩殿”了。
一进入“隆恩殿”便会看到设立的神龛仙楼,挂着帷幔、供奉着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
“四爷”曾经穿过的龙袍,据资料记载,他的身高大约在一米六六。
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四爷”每天批阅的奏章至少五六千字。红色的字体就是“四爷”的朱批。
“四爷”在宫廷曾经使用过的瓷器。背面有“雍正年制”的字样。
图片展示的是“四爷”的三个住处,“雍亲王府(雍和宫)”、“紫禁城”和清西陵“泰陵”。
“军机处”。是“四爷”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的。
设立军机处以后,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
幽静的“隆恩殿”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三座门”。
“二柱门”。
古老的陵区里有很多古松和古柏。把这里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五供祭台”。
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
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
皇家女眷在这里祭祀后便要就此离开。
再往前便是方城和明楼了,也是整个泰陵最高的建筑物了。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凡未被盗掘的皇陵一律不准发掘,而对已经被盗的皇陵可以考虑抢救性发掘。
清朝皇帝陵的地宫入口设在哑巴院内的月牙城下,用琉璃影壁挡住。
现在雍正和他的后妃仍然躺在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宫殿里。
方城和明楼是整个泰陵最高的建筑物了。
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的石碑。字体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
这个巨大土丘下面埋葬着,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了。
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我曾经在光绪帝崇陵的宝顶上,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土丘,很是苍凉。
“四爷”您太累了,就让您在这绝佳的长眠之所,尘封那个时代的气息,好好的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