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诞生印乐大和尚旅行生活 |
分类: 行走天下 |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
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
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
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
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
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现任方丈“印乐大和尚”。
他冲我一笑,我当时还是蛮激动的。

白马寺后院美丽的景色。


玄奘塑像,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祖籍就是河南洛阳。

“白马寺普同塔”。在白马寺西北角,有一片现代僧人安息之所--普同塔院。
现在有四座石塔,最东边一座无铭记外,自东向西其他三座分别是:自如大和尚灵塔,建于1996年;
白马寺方丈海法大和尚舍利塔,建于1998年;白马寺主持绍凡大和尚灵塔,建于2004年。四塔后面,是存放僧俗信众灵骨的龛位。
“大雄宝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
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
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白马寺钟楼。
白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的另一景。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
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在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
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
洛阳白马寺外景。
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