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长陵朱棣摄影生活旅游 |
分类: 行走天下 |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弱,此后的明朝进入了多事之秋,国家江河日下,中间虽有振兴气象,但明朝的兴亡依然跳不出历史周期,传至崇祯皇帝时,李自成进京,此时明朝已经名存实亡,崇祯只得在煤山自缢身亡。吴三桂投靠了清军,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进京,明王朝277年的历史寿终正寝,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衍生,朝代更替,自是由乱而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其中不免伴随血与火的动荡和杀戮,徒增后人感伤,真实的痛苦,只能当世人感伤和体会的更深了!
如今,曾经那些历史大戏的主角早已远去,留下这风云散尽的舞台,静静倾听着后来者的足音。
【图.一 ▲ 】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为明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墓园。
【图.二 ▲ 】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
【图.三 ▲ 】
【图.四 ▲
】
【图.五 ▲
】
“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

【图.六 ▲ 】
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
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
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图.七 ▲
】
【图.九 ▲
】
明成祖朱棣铜像。
【图.十 ▲
】
此殿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名贵的优质楠木加工而成。
各构件在殿内部分(除天花外)无油漆彩画,显得质朴无华。
【图.十一 ▲
】
【图.十二 ▲ 】
在发展对外交往和贸易上,朱棣在永乐初年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
满载金银绸缎和瓷器等珍贵货物,远航西洋各国,换取海外奇珍,发展了中国与西洋各国
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提高了明王朝在世界的声望。
【图.十三 ▲
】
为使游人进一步了解明陵概况,长陵陈列出明代宫廷服御织锦及地下宫殿出土的文物珍宝,
其中有皇帝穿的龙袍,皇后穿的百子衣。金冠、凤冠、乌纱翼善冠、猫眼宝石以及大量的金器、
银器、玉器、宝花、首饰等。
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
皮弁,也是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
【图.十五 ▲ 】
明金冠是用细金丝编累而成,两条盘龙踞于顶部,构成而龙抢珠,制作精细,是明代金银工艺的杰作。
【图.十六 ▲ 】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
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
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
【图.十七 ▲ 】
【图.十八 ▲ 】
【图.十九 ▲ 】
【图.二十 ▲ 】
【图.二十一 ▲ 】
【图.二十二 ▲ 】
【图.二十三 ▲
】
【图.二十四 ▲ 】
长陵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顶部为中国古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通闭66.56米),进深五间(通深29.12米),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位。支撑殿顶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壮,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内所有木质构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金砖铺地1956平方米。使其金丝楠木殿呈现出神秘的色彩,
【图.二十五 ▲ 】
【图.二十七 ▲ 】
祾恩殿后为内红门,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深沉、肃穆,使谒陵人员一走进门内即有诚惶诚恐的感觉。

【图.二十八 ▲ 】
明朝从孝陵以后,陵寝祭殿有享殿、陵殿、献殿、寝殿、香殿等不同称呼。
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
朝廷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案匣等。这些陈设说明,明朝陵殿具有供上陵朝拜举行大规模祭献活动,和平时司香火、四时供献、朔望朝陵等日常祭祀的双重功能。
长陵方城明楼。
明楼高7.3米,方圆1000余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象一座封闭的城堡。
宝城之内为高大的封土陵冢,其下是埋葬帝后的玄宫。
五供也称五献。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都有五供一节。
其法乃是将五种献祭品,即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
道士称:五献皆圆满,奉上众真前,志在求忏悔,亡者早生天。
【图.三十二 ▲ 】
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
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图.三十五 ▲
】
靖难登基势顺天
迁都跋涉扭坤乾
五征北漠黄尘定
七下西洋碧浪掀
墨海书林修大典
雄宫伟殿耸幽燕
年称永乐安天下
万世君王孰可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