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2012-03-22 16:19:30)
标签:

河北

民族

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

休闲

分类: 行走天下
-------参观石家庄民间工艺博物馆,感受河北最炫民族风。

    河北省会石家庄,面临着三年大变样,很多旧建筑都会拆迁和改造。其中的市人民影院经过四年多的改建,如今被建设成为了石家庄民间工艺博物馆,这是在人民影院原址建设的。新的博物馆集挖掘、收藏、传承、展销为一体,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民间艺术博物馆。
 

 这里荟萃了石家庄和全省各地三十多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并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民间艺术精品,代表了河北省民间工艺的最高水准,也反映了河北省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个民俗博物馆是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集中展现。博物馆把散落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精品集中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平台”,满足了人们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不同艺术品的大量游览、欣赏、选购等多种需求。

 

里面的展厅精选了无极剪纸、晋州紫铜浮雕、藁城宫灯、深泽面塑、矿区根雕、铁板浮雕画、烙画、邯郸磁州窑、曲阳石雕、易水砚、蔚县剪纸、唐山皮影、承德布糊画、武强年画等全省近三十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市场开发潜力的民间工艺品。

  

博物馆的开放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博物馆开放以后,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到这里参观和学习,使这些中国民间传统工艺能更好的传承。那么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些经典的民间工艺吧。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一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 ▲ 】

博物馆很大,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参观这里所有的展览是完全免费的。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四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五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六 ▲ 】
“唐山皮影”,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在旧社会为题材的影片中,经常能看到有唐山皮影的表演。

唐山皮影是光影、美术、雕刻、舞蹈、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足迹遍及中国东北、华北广大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有德国、法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唐山研究考查皮影。唐山市皮影团也经常赴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演出。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七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八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九 ▲ 】
“曲阳石雕”是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

据悉,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就是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的杰作。
曲阳石雕有秀美雅致的水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以及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古今人物等上百种传统作品。

河北省曲阳县是汉白玉雕刻艺术的故乡。曲阳大理石储量大,

质地洁白晶莹、经久耐磨,是石雕的优质原料。

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在清朝末年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石雕艺术赛会上,曲阳石雕曾获得世界第二名。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一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二 ▲ 】

这个“九龙壁”依照北京故宫里面的“九龙壁”而作,九条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秸秆扎刻”是用高粱秸杆扎刻而成的各类工艺品,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作品都需要精工细做,它属于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这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三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四 ▲ 】

“定瓷”。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野北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为定窑。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

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五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六 ▲ 】

“秦皇岛贝雕”。是以海滩所产的螺贝为材料加工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秦皇岛贝雕画是艺人们以传统的螺贝镶嵌技法为基础,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和形态,采用中国国画的构图章法,吸取牙雕、木雕等工艺之长,经过切磨镶嵌而成的,雕制出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浮雕式画面,画面上的重峦叠峰、古柏苍松、行云流水、仙阁琼亭等。一件件古朴苍劲,自然洒脱而富有诗意。其工艺精细,装模考究。贝壳切磨,有的薄如蝉翼,有的小如米粒,有的细如发丝,有的亮如珍珠。为了使画面的每一根线条或每一部分造型颜色鲜明,浓淡相宜,艺人们还精心选用带有本色的螺贝加工,如用红口螺做山茶花,用粉口螺做荷花,使原画的色调更加逼真鲜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七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八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十九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 ▲ 】
“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武强年画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是农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民和农村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鲜明等艺术特点。

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一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二 ▲ 】

这里摆放着布料、纸样、剪刀等各式制作工具,博物馆会不定期的邀请民间艺人来这里进行表演和制作,从而激发大家的兴趣,来更好地继承和宣传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三 ▲ 】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河北省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美术。

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绚丽的色彩。以窗花见长。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

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

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作品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十分生动、有味、耐看。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四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五 ▲ 】
“易水砚台”。在我国古代,笔、墨、纸、砚有“文房四宝”的称誉。

河北省易水产的易水古砚,则是“文房四宝”中的精品。易水制作古砚有上千年的历史。

易县曾经养育出的大英雄荆轲,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唱,

易水古砚是由当地黄龙岗出产的色彩柔和的紫翠石制成。易水古砚紫翠石呈紫灰色,

石上有天然点缀的碧绿色或淡黄色的斑纹。易水古砚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艳。

用它制出的砚台易研墨,不伤笔毫,台面潮润,宜书宜画。

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制作的5吨巨砚《归》砚,现在作为国宝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7年,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和北京奥运会,易县的杰作——《中华腾龙》砚,体积、重量、工艺为世界之最,成为吉尼斯纪录。它的诞生,标志着易水砚的雕刻技艺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为华夏制砚艺术锦上添花。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六 ▲ 】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是我国“民间工艺”的一种。

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七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八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二十九 ▲ 】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

黑陶是中国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峰。现代黑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收藏品、高档艺术品、高档礼品。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 ▲ 】
“藁城宫灯”。藁城地方特产之一;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因进贡宫廷故名“宫灯”。

藁城宫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屯头宫灯”为代表,传统的藁城宫灯都是手工制作,后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发展而形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为了庆贺统一天下之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所挂宫灯盏盏精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在河北藁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宫灯遍及全城,同时又有游园赏灯猜谜活动,半月不息。

北京天安门、新华门上也曾悬挂过藁城宫灯。

北京亚运会、远东暨南太平洋残运会等均使用了藁城宫灯。

2008年8月在北京奥运会上藁城“福娃纸雕彩灯”作为奥运特许商品。

2009年11月25日被上海世博会授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

并且上海世博组委会还采用藁城宫灯装点中国元素馆。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一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二 ▲ 】
“紫铜浮雕”。被授予省“文化产业产品十佳品牌”称号。

浮雕风行全国,小到几个平方米的主体浮雕,大到数百平方米叙事式的铜雕文化长廊,到处洋溢着铜艺文化的气息,彰显着铜艺文化的辉煌。给人已强烈的精神震撼。无疑锻铜浮雕在成功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及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三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四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五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六 ▲ 】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底子多用白色,也可用其他颜色,视所要表现的内容而定。布贴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和丝绸剪贴画相近似仅原料有别。是我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
花布是制作布贴画的原材料,它无毒无害,花布可大可小,碎布头在此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不言而喻布贴画可称为一种纯天然的环保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逐渐受到业界专家的关注和国内外朋友的喜爱。是河北民俗之一。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七 ▲ 】
深泽“蝈蝈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八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三十九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四十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四十一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四十二 ▲ 】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四十三 ▲ 】
“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又叫“彩陶”。

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现在真人卡通塑像,个人主义风潮已悄然漫延。

现在年轻一族中相互追捧,也为软陶工艺带来了更大的市场。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四十四 ▲ 】

“无极剪纸”。是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是第一批通过的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极剪纸源于清末民初,当地很早就有每逢佳节或喜庆之日在窗纸贴窗花的习俗,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古朴大方,纯真完美,作品大多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又被赋予时代特色。

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人们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图. 四十五 ▲ 】


我国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十分辉煌灿烂的文化,可是很多中国的传统工艺和技术由于种种原因而失传了,有的只能在考古和墓葬中发现,只得给我们后人留下太多的遗憾和遐想。

在我国古代,手艺人有了技术就等于有了谋生的手段,子子孙孙就可以靠这门工艺技术来吃饭了。很多传统的工艺技术都是通过师徒相传或是子承父业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这传统行业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行规来限制工艺技术的外传,但又会规定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女不传男,甚至规定不传外姓人,这就减少了受传人数,限制了一些先进工艺技术的传承,一旦这些掌握着先进工艺技术的人因战乱或疾病等某种原因而去世,来不及将这些工艺技术传承下去的话,那么这些先进工艺技术就会从此失传了。

真心祝愿我们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能永久的保留下来,并且永远的传承下去!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走进民间工艺的“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