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广告,是比亚迪F3R的宣传图片,尾部的造型又只让我想到了两个字:抄袭。
自主品牌已经发展了十年,整整十年的历程说实话并不短,按理说应该成熟些,但不断爆出的新闻让人明白,目前的自主品牌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孩子。尤其是抄袭之风,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不知道何时是个完。
如果自主品牌要靠抄袭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话,那是维持不了多久的。抄袭的产品始终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像比亚迪F3,花冠和三厢飞度的结合体,国内卖的不错,但那销量并不在主要的大城市,都是些中小城市,一些水平较低的地区。尽管也可以称得上是种成绩,但这敢拿到国外去吗,敢与国际一流市场竞争吗?我想,不敢吧,也没这个实力。
如今比亚迪F3R的面世,不得不让我再一次产生“敬佩之意”,勇气的确不小,凯越HRV的尾部造型配合花冠的前脸,谈不上协调感,只有奇怪。难道比亚迪的电池也是靠抄袭为生的吗?以抄袭发家,一次可以视而不见,但总是如此就有点不可理喻了。
双环的两款SUV,一款抄袭本田CR-V,一款抄袭宝马X5,我没觉得有多少吸引眼球,反而让人产生厌恶感,原本十分美观的车,被如此一抄袭,不但失去了良好的外形,而且还加上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再加上装配和工艺的粗糙,真的也没什么销量。而目前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存在有抄袭的产品,甚至涵盖了很多概念车。
我不是完全否定抄袭,只是对这种不断滋长的风气加以斥责,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计。这样做带来的不利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品牌形象的低下,没有一款自己的产品而是一味地抄袭只能让消费者和业界觉得这个企业没有实力,缺乏自主的精神,没有努力的欲望,缺乏诚信。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直接影响发展前景。其次,抄袭的产品必定会让人去产生比较,而由于自主品牌的定位一般都较原车低,所以质量和工艺显然不如原车来的出色,并且抄袭的产品只是抄袭表面的东西,内部真正的核心结构和关键技术是无法抄袭的到的,这样,车辆的含金量必定下降。然后,抄袭的车往往都缺乏自己的技术,除了奇瑞,华晨和吉利,似乎就没有哪家厂商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总成,而且对底盘的调教也缺乏经验,这显然是缺乏竞争力的。
所以说抄袭不是长久之计,它在给企业带来微小的好处过后是无尽的后患。其实真正健康的发展之道是利用抄袭得来的初步利润,投入到国际合作中去,可以自主设计,也可以代理设计,当然,这只是指外形设计。然后有合资企业的就借用合资产品的底盘和调教技术来武装自主设计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就投入资金和人员研发具有竞争力的底盘和动力总成,一步一步来,可以借鉴,但不要完全抄袭。这个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进步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提升竞争力的过程,最后终究会诞生出一款优秀的产品。
比如华晨,借用与宝马共线生产的技术,不断吸收技术,开创自己的新产品,并且效果良好。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先进动力,还有了销售火爆的产品,同时还打入国际市场。尽管碰撞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主品牌的不成熟,但至少是积极的,具有勇气的,当然华晨的这个勇气与比亚迪的勇气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比亚迪根本不敢把自己的F3拿到欧洲市场,因为在那里,不光是业界,还有消费者的心态都十分成熟,对汽车每个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在那里,自主品牌的每一个小缺陷都会被放大数倍,这会直接影响口碑和销量,所以想要国际上发展,首先要戒掉抄袭的习惯,然后再来谈质量与安全。
我只是希望我们的自主品牌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好话听多了只能让企业固步自封,偶尔泼泼冷水,当头棒喝一下也许对企业发展是种警醒,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是热爱自己的品牌的,所以难免有恨铁不成钢的情感。
记住,汽车企业的发展,不是靠抄袭,而是自主创新!
(Kimi和滚滚车轮原创,转载请注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