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重视情商
上世纪90年代初,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
简称E.Q)被介绍到中国,引起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一、情商(E.Q)是什么?
根据耶鲁大学心理学家Peter Salovey的研究,情商(E.Q)包括五大方
面:
1、
认识自身的情绪(Self—awareness):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
点,了解自己的沟通及处理的方式,也正视自己内心的创伤,让自己
能建立正确的自信心,去与人相处。
2、妥善控制自身的情绪(self—regulation):要学习自我调整情感,不
被困境影响,竭尽所能,排除困难,达到目标。
3、自我激励(Motivation):能乐观并有定力地推动自己奔向目标。
4、同理心(Empathy):能察觉他人的感受,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看
问题,以致能与人(同事、上司、客户)合作,能在群体中愉快合
作。
5、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并善于看
清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之处。
曾在哈佛大学教学的E.Q专家Daniel Goleman提及一位刚刚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年轻工程师,这位工程师在一家环保工程公司工作了很短时间就被解雇。原来,他虽然技术的认知及领悟力极佳,却不愿接受上司的指导,也不懂得与同事合作,所以他被开除。
二、美国用人注重情商
美国在升学、就业、升职上非常注重一个人情商的考察。美国大学在接受申请入学者材料中,要求你提供关于领导力、创新、义工等材料,从中看你的社会责任心、与人沟通的能力等。
我在美国认识了一位朋友Katrina,她的儿子是加州伯克利大学高材生,明年毕业,现在已开始找工作。他去应聘了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在众多应聘材料中挑选了10多个人,他是其中之一被选中面谈。公司免费为他们提供来回机票、宾馆、餐饮等,晚上安排他们与公司管理层一齐吃饭、搞活动,与公司部门管理人员、公司主要负责人交流等。美国一些大公司为了招到优秀人才,基本上都走这个程序。这个过程就是考察你非学业的一块,如:与人沟通的能力、领导力、性格、责任心等等。各大公司为了吸引优秀人才,都愿意花这个本钱。实际上,公司花的是小钱,这些优秀人才一旦加盟公司,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的更多的利润。当然,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公司,一般安排面谈的人数会很少。
现代社会加速向高度集团化、大型化趋势发展,团队协作是一门社会必修课。好团队才能出高效益,所以美国公司招募职工,除考察专业水平外,常把“优秀的团队合作者”(Excellent Team Player),作为主要标准之一。
美国大学招聘教授也是如此,你的材料通过后,人事部门会安排你去面谈,面谈不仅仅是跟院长或系主任见面,重要的是和一些资深教授交流。这些资深教授会给应聘者打分,提供给院长或系主任,其中很重要的是看沟通能力,因为一旦你应聘成功,你就是这些人合作伙伴,他们不希望有一个不善与人沟通,性格孤僻的人参与他们的团队。
美国的团队协作是以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为基础的,提倡在团队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大家各享成果荣誉或失败处罚,因此必须团结一致,不可勾心斗角。
美国的很多机构和公司也经常根据不同任务组织专项小组,普通职工可能成为某小组的领头人,而上层主管却甘愿当普通一兵,不计较排名和功赏。这种多方位组建的工作结构,正是团队精神、平等负责、能上能下的典型。
先前,美国曾发生过几位华人企图私带研究成果或商业机密,固而触犯法律之事,其原因一是缺少智慧产权法律常识,二是轻视了团队协作在智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按美国的专利版权法规,就算你是主要甚至唯一的发明人或设计者,但是,你在任职某公司时,利用该公司的资金设备、上班时间、拿着该公司发的薪水而做出的成就,都属于该公司所有,你个人无权处置。公司在为此申请专利或报告成果时,也有权署上你老板和其他同事的名字。
从团队协作角度来说,作为该团队的一员,功劳不能独揽,因没有别人的辅助和公司做后盾,个人恐怕也出不了此成果。如今已经不是靠单打独干就能发明的时代了,理解这些,就能心平气和对待成就,更懂得用团队共有成果去谋私利是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的。
最近发生的马来西亚侮辱华人事件更让我们看到情商的重要。马来西亚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8%,但华人与主流社会相隔很远,成为马来西亚人排斥的对象。这与华裔长期以来注重信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有关。
另外一则报道也是如此,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众多,却没有一个华人议员,而一些比华人少得多的少数族裔也有代表本族利益的议员,华人诉求只好请其他少数族裔的议员代劳。
美国社会中的华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更是很少,即使是中国台湾移民较早来美的那批人,也是在自己的团体中来往,很少步入美国主流社会。美国人很少了解中国,即使了解的一些可怜的信息,也是70年代以前的信息,这与华人主动宣传不够也有关。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即中国人的情商指数有待提高,中国人要善于与其他民族的人相处和打交道。
三、启示
中国人一向被视为聪明且勤奋好学。可是,虽然我们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
即I.Q)不比别人逊色,却往往不能在海外的职场中被上司赏识,得到提升机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大概就是我们不善于与其他民族的人相处和打交道。“I.Q让你找到工作,E.Q增加晋升的机会。”这句话颇有道理。在职场中,要表现好并受人爱戴,I.Q与E.Q都同样重要。特别在这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I.Q能帮助我们理解并分析在工作中的技术难题,但却不能让我们懂得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在这注重团队(Teamwork)的时代,高E.Q是不可缺的!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现行的中国基础教育入手。上海二期课改提出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要三位一体,其中就包含了情商(E.Q)部分,只是,我们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行为上还很难体现,更没有在用人的制度设计层面体现,希望中国的有识之士能关注这一现象!
美国人认为,除了I.Q、E.Q以外,还有S.Q(spritual
Quotient
即灵商),能本着信仰去理解人生,这就是所谓的S.Q。他们认为:I.Q、E.Q、和S.Q这三方面均衡发展,事业及人生才时时有新的突破。
2005、12于美国加州
参考文献:
1、“从I.Q、E.Q、到S.Q”,达铭,《海外校园》71期,第36页。
2、“在美为人处世十三则(下)”,楼兰,《海外校园》73期,第32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