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

(2006-09-05 22:25:27)
分类: 感悟美国

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

    2002年,我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学习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们就曾谈到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教育改革法案。

来美国以后,我找到了这个法案的文本,也很想知道这个法案对美国中小学教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天,加州富乐敦大学分管学生事务副校长Howard S. Wang Ph.D.给来访的厦门中小学校长代表团专门讲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得知这个消息,我便赶去听讲并参加了讨论。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出台背景

80年代初,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悬起一块横匾:“每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这个警语反映着美国国会议员们对国家基础教育当时状况的深刻忧虑。当时,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普遍对中等教育质量表示不满,而议员的真正忧虑还不是他们的不满,而是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学生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水平都落后于其他西方主要国家。

  1963~1981年,美国教育质量普查显示:学生平均数学分数从500下降到470,口算能力从480下降到420。

  1982年对450名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60%的教师认为教学经费被削减;75%的教师10多年没有参加过10小时的听课或专题讨论会;6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一次计算机的专题讨论会;40%的教师没有得到进修;24%的教师打算5年中辞去教学工作。

美全国自然科学教育协会执行理事奥尔德里奇预言:“美国中学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的课堂教育质量将继续恶化。”事实发展被奥尔德里奇言中了。1991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美国政府出资举办,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参加的国际教育测评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最高,以下依次是韩国、中国台湾省、瑞士、前苏联、匈牙利、法国、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苏格兰和爱尔兰。美国学生名列第15名,身后只有4个国家。多年来,美国中小学生在世界性基础知识竞赛中从没拿到过名次。

近年来,美国社会对提高基础教育水准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主要内容

   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法案。

该法案有四个目的:

Increase Accountability for Student Performance:

Focus on What Works:

Reduce Bureaucracy and Increase Flexibility:

该法案有七个优先考虑的重点(Priorities in this blueprint consist of seven performance-based titles):

Improvi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oosting teacher quality

Moving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students to English fluency

Promoting informed parental choice and innovative programs

Encouraging safe school for 21st Century

Increasing funding for Impact Aid

Encouraging freedom and accountability

总的来说,该法案旨在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学质量,它要求从2004—2005学年开始,全国所有三到八年级学生每年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统考,各学区必须对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提出报告,进行比较。如果一所学校连续两年教学成绩低劣,学生可转学。如果连续3年教学质量未见提高,该学校必须支付学生的补习费用。如果连续6年不能提高成绩,该校的员工将进行调整。所有学校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各校必须缩短穷人与富人、白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分数差距。各州必须保证在4年内使所有的老师都合格上岗。为有效实施上述改革,该法律授权联邦政府将2002年的联邦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从2001年的185亿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

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所产生的影响

这项改革作为法律在全国强制实施,实际上是对美国传统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某种否定。

多年来,美国中小学教育一直以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从而使学生放任有余,约束不足。各州有自己的法律和做法,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管理。而在州范围内的管理,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的学区教委。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该州总共有985个学区,每个学区所辖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差距很大,大的学区有数十所学校,小的学区仅几所。各学区由于居民的收入、成分、种族等不同,教育的投入、环境和质量也各异。

    教育经费在全国范围内也不相同。改革以前,加州教育经费拨款占全州税收的25%,按每个学生每年5000美元的份额拨给学校,在全国排名第47位。而像新泽西州,学生年人均教育经费达到上万美元。在考试制度上,各学区和学校历来各行其是,基本是学校自己出题,考试的好坏也不影响学生的升级,因为美国的中小学没有留级制度,到了18岁就不可以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自找门路,可以上成人学校,也可以当兵或去找工作。以上种种做法导致美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加州的改革从1999年开始,核心内容是在全州实行统考,并采取一系列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配套措施。由于改革与传统教育观念、制度大相径庭,难度相当大。但是,教育改革在加州执行以来,各校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州政府增拨了教育经费,2001年学生年人均费用比改革前增加了近1000美元,基本达到6000美元,2004年已达到7244美元。另外,对提高快的学校给予奖励,如有4所高中成绩显著,分别拿到了12万至17万美元的奖金。高中也实行奖学金制,学习进步快、成绩好的学生一年可以得到1000美元的奖学金。每年的考试成绩存档,作为考大学的参考。自2000年起,第一次实行了留级制。过去各学区采取就近入学的制度,不可以跨区域入学或转学,现在可以了,成绩老是上不去的学校允许学生转学。教得不好的学校,学生转走了,经费将会减少,如果学生都转走了,它就面临关闭。目前有的学区已经开始对教学质量差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进行“再分配”或实行淘汰。

Howard S. Wang 副校长认为,改革也面临新的难题和任务,该法案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不够,目前,美国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是6小时(早上8:00——下午2:00),而学习内容不断增多,故有的学校已经没有了体育课;考试增多,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长期下去,如何继续保持原来对学生创造力的引导和开发;一所学校连续两年教学成绩低劣,学生可转学。如果连续3年教学质量未见提高,该学校必须支付学生的补习费用,好学生转走,学校质量如何提升;如何解决师资力量短缺和提高教师素质更是关键,美国教师属公务员,一般工作2年以上就可已成为终身教师(各州不同),但美国的公务员薪水并不能吸收优秀学生加盟教师职业。美国的教师协会力量强大,很多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改革提案都会遭到来自教师协会的抵制;另外,减少贫富学区、学校的差距等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看来,美国要达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目标,路还很远。

 

 

2005年12月14日于加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