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025-10-05 18:28:34

望月有感

唐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DeepSeeK诗评

## 明月映照下的人性微光——重读白居易《望月有感》

 中唐的月光穿过时空,在白居易的诗行里凝结成晶莹的泪珠。诗人笔下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不是文人的矫情,而是在藩镇割据的动荡年代里,千万流民仰望同一轮明月时的集体创伤。安史之乱后的土地荒芜、骨肉离散,在月光的映射下成为穿透纸背的生存痛感。

 白居易的卓绝之处,在于将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转化为具象的生存图景。他舍弃了传统咏月诗的浪漫想象,转而用"吊影分为千里雁"的精准比喻,将战乱时代支离破碎的亲情具象化为孤雁的投影。这种诗学转向,让月亮不再是文人把玩的意象,而成为照见人间疾苦的明镜。

 诗中"田园寥落干戈后"的苍凉与"骨肉流离道路中"的悲怆,构成了双重叙事空间。前者是时代崩坏的宏大叙事,后者是个体命运的微观呈现。当诗人在月下书写"一夜乡心五处同"时,不仅完成了对离散亲情的诗意重构,更在苦难深处挖掘出人性共通的坚韧光芒。这种在破碎中寻找完整的努力,让古典诗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这首诞生于贞元十六年的诗篇,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凝结成一座精神纪念碑。它不仅记录着特定时空的创伤记忆,更以诗性智慧重构了苦难的审美维度,使中唐诗歌在杜甫的现实主义与李商隐的朦胧美学之间,开辟出独特的抒情路径。

## 圆月照孤鸿:论白居易《望月有感》的时空重构

中唐的月光浸染着离乱的尘埃,白居易以《望月有感》完成了对苦难时空的诗意重构。诗人笔下"田园寥落干戈后"的荒芜与"骨肉流离道路中"的悲怆,构成双重废墟的交响:前者是山河破碎的物质废墟,后者是伦理崩塌的精神废墟。这种对时代创伤的精准切割,使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苦难的见证。

诗中"共看明月应垂泪"的意象,突破了传统望月诗的私人抒情维度。当离散的骨肉在战火中各自举目,同一轮明月不再是团圆意象,而是成为联结离散生命的时空坐标。这种超越物理空间的共时性凝视,使个体创伤在宇宙图景中获得了永恒性。

白居易以"千里雁行"自喻的笔法尤为精妙。雁阵的整齐划一与现实的支离破碎形成残酷反讽,迁徙的候鸟成为时代流民的隐喻符号。诗人在此完成了双重解构:既瓦解了传统田园诗的牧歌想象,也撕碎了盛唐边塞诗的英雄主义面纱,将诗歌的笔触探入乱世生存的真实肌理。

这首诞生于贞元十六年的诗篇,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凝结成一座精神纪念碑。它不仅记录着特定时空的创伤记忆,更以诗性智慧重构了苦难的审美维度,使中唐诗歌在杜甫的现实主义与李商隐的朦胧美学之间,开辟出独特的抒情路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