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文学奖:探讨人性的《地上的天空》

2025-07-12 16:57:40
标签: 鲁迅文学奖 原创 文化

    

读鲁迅文学奖:探讨人性的《地上的天空》

文/张超

 

《地上的天空》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作者钟求是,《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

《地上的天空》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就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但很耐看。

耐看的作品难得,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而又耐看的作品难写。

故事很简单。“我”帮助好友朱一围处理他遗留的藏书。

朱一围的工作平淡、家庭平静,是一位“配角男人”。和“我”一样,朱一围也是“撤退人士”。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属于那种有点孤独的人。但朱一围的精神世界应该很丰富,他的藏书有四千多册。他特别孜孜于收藏作者签名本的书籍。

故事发生在朱一围病逝三个月后的一天。他的妻子要处理他的这些藏书(其实这是他的意识)。

处理两批之后,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买主:“衣艺者”陈宛。陈宛以二十万元买下了余下的作者签名本藏书,却转身捐给了一所中学。陈宛一出场,阅读经验就告诉我她应该是一围的情人。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陈女士竟然还与一围签订了“下一世婚姻协议书”!这就有点让人大感意外了。典型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下一世婚姻协议书”!这是一种浪漫还是一种执着?

“万一真有转世呢,万一灵魂长生呢。”读着读着又有点让人感伤。

面对死亡,朱一围在日渐消瘦中“是高兴”。“那些日子他一直挺愉快。”

“有一种动静,叫太阳的声音。”“真正无限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对书上的文字,一双眼睛便是一次公证。”这都是他在病中说的。

他是看淡了生死还是记挂着那份“下一世婚姻协议书”?

该怎么评价一围这么个人呢?真实的朱一围是哪一个?妻子面前的,还是陈宛面前的,还是“我”面前的?他在谁的面前戴着面具舞蹈?

因为买书,陈宛和一围的妻子见过面,而小说还留有一围的妻子要和陈宛聚一聚的余韵。如果一围的妻子知道丈夫在外面有这么个情人那会怎么样呢?如果让陈宛放心不下的另一份“下一世婚姻协议书”突然有一天出现了又会怎么样?

“一围”,这个名字本就很意味深长。让人想到“围城”。

小说中多次提到《第七天》。陈宛和朱一围因为这本书相识,朱一围死前在看这本书。余华的《第七天》,写一个人死后七天内的故事、关于亡魂的故事。类似的小说还有莫言的《生死疲劳》。

“万一真有转世呢,万一灵魂长生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文学人物是祥林嫂。有的人因这个问题而心存绝望,有的人因这个问题而充满希望。朱一围是不是属于充满希望的那一类呢?

其实,精神困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每个人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朱一围?

好作品总是如深流的静水。

好作品让人如闻韶乐。好作品也应该是开放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