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欧阳修:欧阳修的字斟句酌
2024-10-13 20:00:18
标签: 宋代文学 欧阳修 古代文学
“文圣”欧阳修:欧阳修的字斟句酌
文/张超
传说欧阳修写好《醉翁亭记》后,派人将文稿张贴在滁州城的各城门口,派人诵读,请往来行人帮助修改。一位目不识丁的樵夫听了文章后找欧阳修说:“大人,你的那篇文章好是好,就是开头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一大堆的太啰嗦了,你到琅琊山的南天门上去看,四周都是山。”欧阳修听后大喜,连声说道:“言之有理!”当即拿出文章底稿,把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然后又读给樵夫听,樵夫满意地笑了。
这个传说不仅为优美的《醉翁亭记》增添了一份浪漫的喜悦,而且刻画了一个亲民、虚心的太守形象。但传说归传说,历史上欧阳修在创作上“一诗千改始心安”的认真态度确是真的。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进士及第,任西京留守推官。这时的西京(洛阳)留守府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留守钱惟演曾作诗道“更教仙骥傍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钱惟演是吴越王钱俶的第十四个儿子,身份特殊,更是当时文坛上的大伽,“西昆体”的推手和翘楚。钱惟演新建了一座名“临辕阁”的阁楼,这天剪彩之后,他令谢绛、尹洙、欧阳修各写一记,三日后交稿。到交稿之日,谢绛的文章五百字,欧阳修的五百多字,尹洙的只有三百八十字,“语简事备,典重有法”。欧阳修心悦诚服,当晚就到尹洙家虚心求教古文之法,随后重写一篇,比尹洙的文章还少了二十字,尹洙读后赞叹不已。
宋朝立国之后,崇文抑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文风浮华不实,片面追求柔弱绮艳、音韵声律。欧阳修在洛阳结识谢绛、尹洙、梅尧臣等人之后,当即摒弃骈俪的时文,潜心古文,并在理念与实践上不断探索、创新,终成宋代诗文革新当之无愧的领袖,被后人尊称为“文圣”。
欧阳修虽然以文章誉满天下,但他毫不自满自大,写作态度极为认真,文章成稿之后,反复修改,力求精练流畅。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话·文贵精工》记载说,欧阳修平时写好文章之后,把草稿挂在墙壁上,“卧兴看之,屡思屡改”,有的甚至最后改得原稿不留一字。试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哪有不出精品的呢?
韩琦、欧阳修都参加了“庆历新政”,俩人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志同道合。而且韩琦和欧阳修一起身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的政治智慧保证了大宋王朝皇权的顺利交接。欧阳修十分钦佩韩琦,曾说我一百个欧阳修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韩公。韩琦是相州(今河南安阳)人,至和二年(1055年),他荣归故里做了相州知州,在州署后建昼锦堂,并作《昼锦堂》诗明志,否定“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观念,表示要以“虽前有鼎镬,死耳誓不变”的决心报效国家。十年后,欧阳修读韩琦的《昼锦堂》诗,有感于英宗初立的朝局和对韩琦为人的了解,作《相州昼锦堂记》,赞韩琦“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韩琦读过《相州昼锦堂记》后爱赏之至。不想过了几天欧阳修又另送来一个抄本,告之以此为准。韩琦把两个版本仔细对照,发现仅仅是开篇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虽然只各添了一个“而”字,但文义更加舒畅了。
《泷冈阡表》写于熙宁三年(1070年),被誉为中国三大祭文之一,距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去世整整六十年。“修不幸,生四岁而孤。”父亲辞世时欧阳修还是个不怎么懂事的孩子,那怎样写父亲呢?欧阳修以“太夫人告之曰”的方式,从谦、孝、仁三个方面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同时又用“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恭俭仁爱而有礼”等不多的笔墨刻画了母亲郑氏的形象,感人至深,达到了“一碑双表”的效果,被誉为“千古至文”。
《泷冈阡表》是在皇祐五年写的《先君墓表》上修改而成的。《先君墓表》收录于《居士外集》,两文对照,修改的地方一目了然。阡表中“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这一句原文是“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加了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也”字,欧阳观说话时的神态就活了,形象更生动了。“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墓表的原文是“吾于汝父,知其一二而已也,此吾之所恃也。”从“此吾之所恃也”到“以有待于汝也”,把母亲的期待转述父亲的希望,有双倍期待叠加的效果,情更深更浓。试想一下,欧阳修看着眼含辛茹苦的母亲,想着父亲的期待,该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墓表原文没有这一句,是阡表中增加的。这一句不仅总束了母亲的讲述,而且突出了一个身教、言教并重的母亲形象。欧母郑氏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留下了画荻教子的典故。在欧阳修贬夷陵时,她“言笑自若”,对欧阳修说“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给予儿子精神上的支持。
“昔日之得不足以自衿,今日之成不容以自限。”欧阳修晚年自编《居士集》时,精心遴选,每一篇仔细推敲,“用思甚苦”。欧阳修体弱多病,年轻时就患有眼疾,夫人薛氏心痛老头子,担心他的身体,就劝阻说:“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邪?”欧阳修笑着回答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正是终生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欧阳修才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文学精品,并把北宋文学带上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高峰。
(原创文字。 转载注明)
“文圣”欧阳修:欧阳修的字斟句酌
“文圣”欧阳修:欧阳修的字斟句酌
文/张超
传说欧阳修写好《醉翁亭记》后,派人将文稿张贴在滁州城的各城门口,派人诵读,请往来行人帮助修改。一位目不识丁的樵夫听了文章后找欧阳修说:“大人,你的那篇文章好是好,就是开头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一大堆的太啰嗦了,你到琅琊山的南天门上去看,四周都是山。”欧阳修听后大喜,连声说道:“言之有理!”当即拿出文章底稿,把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然后又读给樵夫听,樵夫满意地笑了。
这个传说不仅为优美的《醉翁亭记》增添了一份浪漫的喜悦,而且刻画了一个亲民、虚心的太守形象。但传说归传说,历史上欧阳修在创作上“一诗千改始心安”的认真态度确是真的。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进士及第,任西京留守推官。这时的西京(洛阳)留守府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留守钱惟演曾作诗道“更教仙骥傍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钱惟演是吴越王钱俶的第十四个儿子,身份特殊,更是当时文坛上的大伽,“西昆体”的推手和翘楚。钱惟演新建了一座名“临辕阁”的阁楼,这天剪彩之后,他令谢绛、尹洙、欧阳修各写一记,三日后交稿。到交稿之日,谢绛的文章五百字,欧阳修的五百多字,尹洙的只有三百八十字,“语简事备,典重有法”。欧阳修心悦诚服,当晚就到尹洙家虚心求教古文之法,随后重写一篇,比尹洙的文章还少了二十字,尹洙读后赞叹不已。
宋朝立国之后,崇文抑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文风浮华不实,片面追求柔弱绮艳、音韵声律。欧阳修在洛阳结识谢绛、尹洙、梅尧臣等人之后,当即摒弃骈俪的时文,潜心古文,并在理念与实践上不断探索、创新,终成宋代诗文革新当之无愧的领袖,被后人尊称为“文圣”。
欧阳修虽然以文章誉满天下,但他毫不自满自大,写作态度极为认真,文章成稿之后,反复修改,力求精练流畅。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话·文贵精工》记载说,欧阳修平时写好文章之后,把草稿挂在墙壁上,“卧兴看之,屡思屡改”,有的甚至最后改得原稿不留一字。试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哪有不出精品的呢?
韩琦、欧阳修都参加了“庆历新政”,俩人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志同道合。而且韩琦和欧阳修一起身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的政治智慧保证了大宋王朝皇权的顺利交接。欧阳修十分钦佩韩琦,曾说我一百个欧阳修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韩公。韩琦是相州(今河南安阳)人,至和二年(1055年),他荣归故里做了相州知州,在州署后建昼锦堂,并作《昼锦堂》诗明志,否定“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观念,表示要以“虽前有鼎镬,死耳誓不变”的决心报效国家。十年后,欧阳修读韩琦的《昼锦堂》诗,有感于英宗初立的朝局和对韩琦为人的了解,作《相州昼锦堂记》,赞韩琦“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韩琦读过《相州昼锦堂记》后爱赏之至。不想过了几天欧阳修又另送来一个抄本,告之以此为准。韩琦把两个版本仔细对照,发现仅仅是开篇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虽然只各添了一个“而”字,但文义更加舒畅了。
《泷冈阡表》写于熙宁三年(1070年),被誉为中国三大祭文之一,距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去世整整六十年。“修不幸,生四岁而孤。”父亲辞世时欧阳修还是个不怎么懂事的孩子,那怎样写父亲呢?欧阳修以“太夫人告之曰”的方式,从谦、孝、仁三个方面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同时又用“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恭俭仁爱而有礼”等不多的笔墨刻画了母亲郑氏的形象,感人至深,达到了“一碑双表”的效果,被誉为“千古至文”。
《泷冈阡表》是在皇祐五年写的《先君墓表》上修改而成的。《先君墓表》收录于《居士外集》,两文对照,修改的地方一目了然。阡表中“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这一句原文是“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加了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也”字,欧阳观说话时的神态就活了,形象更生动了。“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墓表的原文是“吾于汝父,知其一二而已也,此吾之所恃也。”从“此吾之所恃也”到“以有待于汝也”,把母亲的期待转述父亲的希望,有双倍期待叠加的效果,情更深更浓。试想一下,欧阳修看着眼含辛茹苦的母亲,想着父亲的期待,该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墓表原文没有这一句,是阡表中增加的。这一句不仅总束了母亲的讲述,而且突出了一个身教、言教并重的母亲形象。欧母郑氏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留下了画荻教子的典故。在欧阳修贬夷陵时,她“言笑自若”,对欧阳修说“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给予儿子精神上的支持。
“昔日之得不足以自衿,今日之成不容以自限。”欧阳修晚年自编《居士集》时,精心遴选,每一篇仔细推敲,“用思甚苦”。欧阳修体弱多病,年轻时就患有眼疾,夫人薛氏心痛老头子,担心他的身体,就劝阻说:“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邪?”欧阳修笑着回答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正是终生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欧阳修才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文学精品,并把北宋文学带上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高峰。
(原创文字。 转载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