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卖房子的马尔克斯
2024-04-23 20:01:11
标签: 活着为了讲述 拉美文学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卖房子的马尔克斯
文/张超
“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和很多以时间为轴线平铺直叙的传记不同,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的开头像《百年孤独》一样,在时间上都是从中间切入写起。而读过《百年孤独》的人可能会无端地想到,这房子应该就是马孔多那所被风刮走的宅子。作者曾在《番石榴飘香》中说“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读了这部自传,更让人相信没有一棵大树是浮在空中的,唯有生活才是一位作家创作的不竭源泉。
以陪妈妈卖房子为起点,作者写了故乡阿拉卡塔卡从盛到衰的变迁,向读者讲述了他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众多的亲人,以及同学、老师、文学道路上的朋友。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外公是死心塌地的自由党人、“千日战争”中的上校。他在决斗中杀了人,出狱后举家从巴兰卡斯搬到阿拉卡塔卡。作者说这是现实生活中第一桩激发他创作灵感的事。外公曾两任镇长,受人尊重,花钱大方,房子客厅宽敞明亮,花团锦簇,外公在会客室里接待各种人物,家中的流水席每天要开好几轮。外婆是作者生命中最早抹去生死界线的人,以致作者在年过七旬时还在梦中看见卧室里的幽灵。外婆不仅懂医术,还会释梦,能做动物形的糖果卖钱,在捉襟见肘时,家中的顶梁柱不是外公,而是外婆。她去世前双目失明,心中念念不忘外公的那份永远等不来的退伍金。父母年青时的爱情惊天动地,含辛茹苦养育十一个子女。西莫多塞娅嫲嫲满口俗语,佩特拉姨姥姥瞎着眼无所不能。恩里克弟弟生性顽劣,玛尔戈特妹妹吃土,在修道院待了二十多年的阿依达妹妹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被作者后来满怀深情写进了他的小说,以此向他们致敬。在创作《百年孤独》中,当写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死亡时,作者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我想,他不仅是为小说中的人物哭泣,他也一定想起了他的外公。
陪妈妈回去卖房子时,作者看到香蕉园挂前“马孔多”的牌子,他以“马孔多”命名的小镇出现在三部小说中,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属于世界文学史上的马孔多谱系。童年时的阿拉卡塔卡沿河而建,“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如史前巨蛋。”这句话和《百年孤独》中描写马孔多镇的那句一模一样。他遇见了童年的“噩梦”阿尔弗雷多大夫,大夫在妈妈面前全力支持作者的文学梦。作者把他和与外公下棋的那个比利时人之死结合起来,塑造了《枯枝败叶》中停尸待葬的孤独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作者综合了外公和朋友拉斐尔的父亲两个人的形象。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原型: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我甚至认为载明布恩迪亚家族命运和马孔多未来的羊皮卷就是外公书柜里那本绽了线的西班牙语词典,因为外公对童年的作者说,这是一本“无所不知”的书,“仅此一本”。
在陪妈妈卖房子的过程中,妈妈和儿子谈得最多最重要的话题是他的学业。妈妈像朋友一样小心翼翼地打着父亲的牌子,希望他学完法律专业,将来能在社会上找个体面的工作。父亲年青时虽然文艺,却因家贫而辍学,到小镇来当了一名电报员,所以虽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也要让儿子读最好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儿子都没有让他失望。在大学,作者学的是法律专业,但他一天也没当自己是法律系的学生,他梦想以文为生。做一个讲故事人的心意已决:要么写作,要么死去!他无法满足父亲拿一张大学文凭回家的梦想。他对妈妈说,告诉父亲,“我很爱他,因为他,我会成为作家。”后来,他成了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代表性人物,影响了包括莫言在内的一大批作家。
大师不是天才。在通向作家的道路上,作者疯狂地阅读。中学起,他就“逢书必读”,一读再读。因为阅读,他才偶然结识教育部国家奖学金办公室主任,得以顺利进入锡帕基拉国立男子中学。在国立男子中学,他读完了图书馆的全部书籍。进入报社后,他的时间净用在读书和背书上了。卡夫卡、福克纳、伍尔夫等等,深刻影响了作者早期的创作,并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超越他们。他在《番石榴飘香》中说:我的问题不是模仿福克纳,而是摧毁福克纳。
这时,念了三年大学而辍学的作者已发表了六个短篇,受到评论家的关注和朋友们的赞誉,坚定了他当作家的信心和志向。大学一年级时,《第三次忍受》《埃娃在猫身体里面》先后发表于当年门槛最高的《观察家报》增刊《周末》。《第三次忍受》是一个活死人的故事,《埃娃在猫身体里面》写了一个亡灵的附体幻想。这些后来收录于短篇小说集《蓝狗的眼睛》的卡夫卡式的作品早期,虽然魔幻有余、现实不足,但已展现了一位作家的潜质和天赋。《周末》主编爱德华多·萨拉梅亚发评论高呼:“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意味着一名新的、引人瞩目的作家诞生了。”
此时,经历盖坦遇刺引发的全国暴力冲突后,国家政局依然动荡,经济凋敝起伏,父母面临经济危机,作者本人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辍学的学生,生活一团糟,妈妈才不得不想到卖房子。幸运的是,他的文学天赋和狂热的工作热情,使他得到一帮朋友的关怀和提携。在卡塔赫纳的《宇宙报》,他开办专栏“句号,另起一段”,解决了生计问题,自此踏入新闻行业。在巴兰基亚的《先驱报》,主笔专栏“长颈鹿”,并任《纪事》周刊主编。特别是进入《观察家报》后,他的月薪是九百比索,萨尔迪瓦尔在《马尔克斯传》中说,那栋老宅子也才卖了七千比索。他告别了穷困潦倒,再也不用在妓院借宿,那时,他每个月最大的开支是给父母寄钱接济家里,成了家中度过难关的“救生艇”。后来,他怀着感恩的心情把很多朋友写进了他的作品,只是为了能让朋友开心。
“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作者本想把这句话作为计划中小说《家》的开头,现在却成了他唯一自传的开头。作者多次说,这次陪妈妈的卖房之旅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处于小说创作的茧房中,正在力图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而现实照亮了文学的天空。他在传记中说:“无中生有、虚构杜撰已无用处,原封不动地保留在老宅里、不知不觉间牵动的情感才弥足珍贵。自从我在镇子滚烫的沙土地上迈出第一步,就发现我耗时耗力,寻求所谓的正道去讲述那片令我魂牵梦萦、已是一片荒芜的人间天堂,走上的却是迷途。”后来在接受《花花公子》访谈时,作者也说:“那一天,我意识到,我当时所写的短篇小说都不过是智性的阐述而已,和我的现实是不相干的。”
大师在75岁时写的这本传记结束于他被《观察家报》派驻欧洲之际。那一年他28岁,离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还要奋斗好多年。那时,拉美文学大爆炸的春天也还在孕育中。
2024.4.7
读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卖房子的马尔克斯
卖房子的马尔克斯
文/张超
“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和很多以时间为轴线平铺直叙的传记不同,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的开头像《百年孤独》一样,在时间上都是从中间切入写起。而读过《百年孤独》的人可能会无端地想到,这房子应该就是马孔多那所被风刮走的宅子。作者曾在《番石榴飘香》中说“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读了这部自传,更让人相信没有一棵大树是浮在空中的,唯有生活才是一位作家创作的不竭源泉。
以陪妈妈卖房子为起点,作者写了故乡阿拉卡塔卡从盛到衰的变迁,向读者讲述了他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众多的亲人,以及同学、老师、文学道路上的朋友。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外公是死心塌地的自由党人、“千日战争”中的上校。他在决斗中杀了人,出狱后举家从巴兰卡斯搬到阿拉卡塔卡。作者说这是现实生活中第一桩激发他创作灵感的事。外公曾两任镇长,受人尊重,花钱大方,房子客厅宽敞明亮,花团锦簇,外公在会客室里接待各种人物,家中的流水席每天要开好几轮。外婆是作者生命中最早抹去生死界线的人,以致作者在年过七旬时还在梦中看见卧室里的幽灵。外婆不仅懂医术,还会释梦,能做动物形的糖果卖钱,在捉襟见肘时,家中的顶梁柱不是外公,而是外婆。她去世前双目失明,心中念念不忘外公的那份永远等不来的退伍金。父母年青时的爱情惊天动地,含辛茹苦养育十一个子女。西莫多塞娅嫲嫲满口俗语,佩特拉姨姥姥瞎着眼无所不能。恩里克弟弟生性顽劣,玛尔戈特妹妹吃土,在修道院待了二十多年的阿依达妹妹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被作者后来满怀深情写进了他的小说,以此向他们致敬。在创作《百年孤独》中,当写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死亡时,作者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我想,他不仅是为小说中的人物哭泣,他也一定想起了他的外公。
陪妈妈回去卖房子时,作者看到香蕉园挂前“马孔多”的牌子,他以“马孔多”命名的小镇出现在三部小说中,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属于世界文学史上的马孔多谱系。童年时的阿拉卡塔卡沿河而建,“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如史前巨蛋。”这句话和《百年孤独》中描写马孔多镇的那句一模一样。他遇见了童年的“噩梦”阿尔弗雷多大夫,大夫在妈妈面前全力支持作者的文学梦。作者把他和与外公下棋的那个比利时人之死结合起来,塑造了《枯枝败叶》中停尸待葬的孤独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作者综合了外公和朋友拉斐尔的父亲两个人的形象。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原型: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我甚至认为载明布恩迪亚家族命运和马孔多未来的羊皮卷就是外公书柜里那本绽了线的西班牙语词典,因为外公对童年的作者说,这是一本“无所不知”的书,“仅此一本”。
在陪妈妈卖房子的过程中,妈妈和儿子谈得最多最重要的话题是他的学业。妈妈像朋友一样小心翼翼地打着父亲的牌子,希望他学完法律专业,将来能在社会上找个体面的工作。父亲年青时虽然文艺,却因家贫而辍学,到小镇来当了一名电报员,所以虽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也要让儿子读最好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儿子都没有让他失望。在大学,作者学的是法律专业,但他一天也没当自己是法律系的学生,他梦想以文为生。做一个讲故事人的心意已决:要么写作,要么死去!他无法满足父亲拿一张大学文凭回家的梦想。他对妈妈说,告诉父亲,“我很爱他,因为他,我会成为作家。”后来,他成了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代表性人物,影响了包括莫言在内的一大批作家。
大师不是天才。在通向作家的道路上,作者疯狂地阅读。中学起,他就“逢书必读”,一读再读。因为阅读,他才偶然结识教育部国家奖学金办公室主任,得以顺利进入锡帕基拉国立男子中学。在国立男子中学,他读完了图书馆的全部书籍。进入报社后,他的时间净用在读书和背书上了。卡夫卡、福克纳、伍尔夫等等,深刻影响了作者早期的创作,并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超越他们。他在《番石榴飘香》中说:我的问题不是模仿福克纳,而是摧毁福克纳。
这时,念了三年大学而辍学的作者已发表了六个短篇,受到评论家的关注和朋友们的赞誉,坚定了他当作家的信心和志向。大学一年级时,《第三次忍受》《埃娃在猫身体里面》先后发表于当年门槛最高的《观察家报》增刊《周末》。《第三次忍受》是一个活死人的故事,《埃娃在猫身体里面》写了一个亡灵的附体幻想。这些后来收录于短篇小说集《蓝狗的眼睛》的卡夫卡式的作品早期,虽然魔幻有余、现实不足,但已展现了一位作家的潜质和天赋。《周末》主编爱德华多·萨拉梅亚发评论高呼:“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意味着一名新的、引人瞩目的作家诞生了。”
此时,经历盖坦遇刺引发的全国暴力冲突后,国家政局依然动荡,经济凋敝起伏,父母面临经济危机,作者本人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辍学的学生,生活一团糟,妈妈才不得不想到卖房子。幸运的是,他的文学天赋和狂热的工作热情,使他得到一帮朋友的关怀和提携。在卡塔赫纳的《宇宙报》,他开办专栏“句号,另起一段”,解决了生计问题,自此踏入新闻行业。在巴兰基亚的《先驱报》,主笔专栏“长颈鹿”,并任《纪事》周刊主编。特别是进入《观察家报》后,他的月薪是九百比索,萨尔迪瓦尔在《马尔克斯传》中说,那栋老宅子也才卖了七千比索。他告别了穷困潦倒,再也不用在妓院借宿,那时,他每个月最大的开支是给父母寄钱接济家里,成了家中度过难关的“救生艇”。后来,他怀着感恩的心情把很多朋友写进了他的作品,只是为了能让朋友开心。
“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作者本想把这句话作为计划中小说《家》的开头,现在却成了他唯一自传的开头。作者多次说,这次陪妈妈的卖房之旅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处于小说创作的茧房中,正在力图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而现实照亮了文学的天空。他在传记中说:“无中生有、虚构杜撰已无用处,原封不动地保留在老宅里、不知不觉间牵动的情感才弥足珍贵。自从我在镇子滚烫的沙土地上迈出第一步,就发现我耗时耗力,寻求所谓的正道去讲述那片令我魂牵梦萦、已是一片荒芜的人间天堂,走上的却是迷途。”后来在接受《花花公子》访谈时,作者也说:“那一天,我意识到,我当时所写的短篇小说都不过是智性的阐述而已,和我的现实是不相干的。”
大师在75岁时写的这本传记结束于他被《观察家报》派驻欧洲之际。那一年他28岁,离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还要奋斗好多年。那时,拉美文学大爆炸的春天也还在孕育中。
2024.4.7